【摘 要】河北省是農業大省,但是其農村經濟與周邊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面臨相當大的困難。在河北省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業的支持越來越重要。然而,當前農村金融體系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河北省;新農村建設;金融體系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支農功能嚴重弱化
(1)河北省的國有商業銀行在集約化經營戰略的驅動下,商業性金融支農力度大大減弱,尤其是伴隨股份制改革,這一現象就更加嚴重了。資金的趨利性、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無規模經濟的客觀現實,使得國有商業銀行不愿將資金投放到期限長、見效慢、風險高的農業項目以及規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擔保的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方面去,相繼退出農村市場。(2)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減弱,與新農村建設的需求不匹配。作為弱質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村中小企業、農戶,其發展需要很強的外部支援,其資金需求依靠市場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國家政策性的金融扶持就顯得十分必要。但是農業發展銀行僅局限于單一的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服務,對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卻很少涉足。(3)農村信用社名不副實。在河北省多數農村地區,只有農村信用社承擔著對農戶、個體戶和部分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成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產權不明晰,自身實力有限、歷史包袱沉重、經營管理技術水平落后以及硬件設施、業務品種、服務條件等方面的限制,農村信用社已沒有能力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二、農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有效需求受到壓抑
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權限普遍上收,除質押、抵押貸款和部分消費貸款外所有貸款的審批權全部上收到市行和省行;貸款準入門檻過高,比如像:有些銀行規定只能對資產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發放貸款,普遍規定只能對信用等級A級以上企業發放新增貸款,并且嚴格審核企業的信用等級,導致縣域內金融機構貸款都流向到具有一定規模、經濟效益好、償付能力強的少數幾家企業,而河北省農村經濟中,數量多、規模小的中小企業有強烈的貸款需求,卻無法符合銀行的信貸準入條件,使得廣大中小企業只能“望而卻步”,不能貸到生產所需要的資金。
三、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競爭機制,市場化程度低
農村金融市場缺乏行業間的競爭制約。如央行擴大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后,信用社立即上調了貸款利率,除小額農貸外,其他貸款品種的利率幾乎一浮到頂。除此,許多信用社為了規避風險,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對貸款的審批條件和企業的準入門檻。總之,由于其他金融組織在農村金融業務方面的缺位,造成農村信用社沒有任何競爭的壓力,農信社之間也缺乏競爭的空間和條件。
四、農村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與創新滯后
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經濟的金融需求也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特征。然而,當前農村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與創新滯后,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很多金融機構仍舊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農村金融機構的結算手段落后,農村信用社最為突出,結算方式單一、結算手段后,嚴重制約了業務的進一步展開。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的創新能力不強,業務品種少,科技含量低,金融品種沒有地域特點、區域經濟特色。這些直接造成了廣大農民和農村企業不能享受到現代金融服務的便捷。
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欠佳
農村要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的支持。然而,河北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的發展。首先,河北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金融生態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發展程度,也是信貸資金配置的主要依據。2005年,全省139個農業縣(市)中,有52個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其中:國家級40個,省級12個,農民人均純收入245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見河北省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下。其次,關于農村、農業的金融法律滯后。目前涉及到農業和農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很少,諸如農業保險立法、農村合作金融立法等缺失。如:《農業融資法》、《農村小額信貸法》等法律法規遲遲未能出臺,這既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不利,也會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在我省的農村中存在著很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特別是農村生產過程中的金融支農功能缺位,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提升農村金融的戰略地位,加快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步伐,讓各類金融機構在建設新農村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 考 文 獻
[1]馬凱.河北省農村金融現狀調查與思考[J].河北金融.2007(2):41
[2]李雙鎖,杜文忠,張文紅.河北省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的報告[J].華北金融.2006(12):39
[3]唐小明.農村金融體系支持新農村建設績效測定研究[J].企業導報.2010(5)
[4]湯志江,康紹大.河北農村金融改革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