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管理,是影響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制約高等教育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法制化則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在論證這一命題的意義的基礎上,針對在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闡述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實現方式。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法制;依法行政
一、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基本涵義
所謂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即通過對高校管理主體、管理權限、管理行為和管理監督的協調、規范和引導,以保障管理秩序,實現管理育人的一個實踐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化的結構體系,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目標包含著學生管理觀念的法制化、學生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學生管理行為的法制化、學生管理侵權救濟的法制化等。
二、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高校學生工作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律法規沒有形成上下有序、內容形式完整統一的體系。位階較高的法律規范中涉及學生管理的內容較少,沒有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作為教育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律法規的立法技術也有欠缺,法律規范中的用語缺乏明確性,原則性規定過多,可操作性不強。(2)學校規范性文件與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相抵觸。效力層次低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與效力層次高的法律、法規相抵觸是法理學中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當前有的高校“凡學生戀愛越軌者一律開除;凡考試舞弊者,一律按退學處理”的規定就比《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的相關規定過重過嚴了。(3)權利救濟途徑的模糊。《教育法》第42條第4款規定,受教育者“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依法提起訴訟。”該規定把學校處分和對學生人身權財產權的侵犯加以區分,對學校給予學生的處分只賦予行政系統內部的救濟機制——申訴權,而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則給予了訴訟救濟。《高等教育法》則未賦予學生任何的權利救濟途徑。《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64條只是籠統地規定了學生對處分的申訴權,認為“對本人的申訴,學校有責任進行復查。”正是由于上述含混、模糊的規定,給學生主張權利設置了人為的障礙,使得學生在面對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往往陷入茫然境地。
三、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構建
(1)完善高校學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高校學生管理要遵循法治原則,而法治的理念要求教育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本身的完善,因此學校應以《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修改為契機,做好學生管理規章制度的廢、改、立工作。對于目前尚有待探討的問題,可以由高校間的聯合組織制定校規范文,由各高校根據本學校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刪。但校規的制定和審批程序和權限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2)堅持依法治校。在“有法可依”的大前提下,要實現依法治國,必然要求“有法必依”。具體落實到高校學生管理上,則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守法”,依法治校。在制定高校學生管理相關規定時首先明確相關上位法的規定,其基本原則是什么,具體操作中可以加以補充或修改的范圍有多大,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制定過程中的“聽證制度”,即允許學生參與、討論、制定與自己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這樣能使學生管理規章制度更好反映學生的利益訴求,減少學校規章制度運行實施的阻力。(3)完善高校學生權利救濟制度。首先可以建立校內申訴制度,健全行政申訴制度。學生因對學校有關職能機構或人員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可以申請學校依照規定程序進行審查處理。相應的,學校應設立申訴委員會,受理學生申訴請求。此外,學生還可以尋求行政申訴以維護自身權利。其次要充分保障學生訴權。長期以來,高校和學生的法律關系一直沒理清,高校與學生糾紛是否具有可訴性爭執不下,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致使實踐中對于這種糾紛受理與否存在不確定性,學生訴權得不到有效保障。令人欣慰的是,最高法院針對高校頻繁被訴、學生維權無門的現狀作出了積極回應。據《法制日報》披露,最高法院擬出臺一項司法解釋,把有關高校招生、學歷發放、教師資格處理和學生退學等方面的教育糾紛納入行政訴訟范疇,這將會在依法治校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海米提,延永生.淺議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制化.經濟師[J].2005(1)
[2]趙蕊,陳然,鄭利群.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研究.教育與職業[J].2010(14)
[3]趙軍軍.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現狀與對策.韶關學院學報[J].
2007(11)
[4]張程遠.法治化高校學生管理的意義原則及其操作方向[J].中國科技博覽.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