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法的核心是私法自治,但同時以規定民事主體權利為內容的民法也需要強制性條款的支撐。本文就意在通過介紹強制性條款的效力來源,并對強制性條款在我國民法中的具體作用進行論述來證明這一觀點。
【關鍵詞】民法;私法自治;強制性條款
民法強調對私權的充分保護,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是民法最基本的職能。民法允許主體依法獨立自主自愿的產生、變更和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和利益決定是否參加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決定是否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充分享有私法自治。民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特點在于它是權利法而非義務法、私法而非公法、實體法而非程序法、任意法而非強制法,并且強調私法自治和權利本位。但是除了大量的任意性規范外還在民法中設立了一定的強制人們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強制性條款。
一、強制性條款及其效力來源
強制性條款,一般認為是指法律直接規定行為人應當為或者不能為一定行為;如果違反則需受到法律制裁的法律規范。民法中的強制性條款的效力通常來源于法律為了維護民事主體雙方以外的其他利益而作的規定。例如善意取得制度、表見代理制度等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而制定的;又如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制度、親權制度、繼承和監護制度、物權法定制度等都是為了保護一般利益,維護社會良好秩序而作的規定。其次,憲法、刑法、行政法等公法關于民事方面的規定也可以成為民法強制性條款的效力來源,表現為民商法也有一些在追究民事責任同時應追究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等有關行政法、刑法的條款。最后,還有一些強制性條款是國家為了維護法秩序,促進經濟發展而存在,例如無因管理制度、不當得利制度的規定。
二、強制性條款的作用
1.強制性條款具備指導功能。強制性規范的設立目的并非在于懲戒,違反強制性規范也不會遭受到強制措施的處置,其功能在于為民事法律行為設立一條繩索,為當事人提供行為準則。民法設定的民事主體制度、民事客體制度、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民事責任制度等正在于此。相關強制性條款的設立使民事法律行為能夠依照繩索的指示,在合理合法的、便于維護社會發展和經濟交往、有利于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的范圍內進行。
2.強制性規范的另一個作用是維護自由與平等。私法自治是民法的核心,雖然民事法律關系取決于民事主體的自由意志,但是需要對自由加以限制才能讓自由真正實現或更好的實現。如果對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不加以任何限制,表面上體現了民法的自由精神,但是很有可能對他人的合法權益或社會整體利益造成妨害,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法律雖明確規定了平等原則,但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常常由于現實的社會地位、金錢、教育等問題而使民事法律關系雙方存在強弱勢之分,這是就需要強制性條款的介入。正如蘇永欽先生指出,“此類強制規范并不管制人民的私法行為, 而毋寧是提供一套自治的游戲規則, 像籃球規則一樣, 告訴你何時由誰取得發球權, 何時必須在邊線發球,規則的目的在于讓所有球員都能把投、跑、跳傳的體能績效發揮到極致,而唯一不變的精神就是公平!”
3.強制性條款還起到為裁判機關提供裁判規則的作用。
民事主體雙方需要法律提供規范來對民事法律關系中發生爭議的部分進行裁判、解決爭端。在裁決時,行為規范在邏輯上應當也被認定是裁判規范,因為行為規范應當為裁判主體裁判的標準,如果行為規范不具有裁判規范的功能那么行為規范的效力就難以實現,也就失去了其功能。民法中規定的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權利及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人格權制度,過錯制度,不可抗力制度,法律行為解釋制度,法律行為漏洞補充制度等都可以歸結為裁判規則。
4.強制性條款的另一項作用在于衡平各方利益。在追求和實現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可能會妨害社會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而為了實現集體或國家利益又可能對個人利益造成侵害,這就需要對個人合法權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進行協調與衡平。民法中對民事主體的自由進行限制的根據,限制的方法,是確認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原則為基本原則,并通過具體的強制性規范的設置,明確自由的邊界來實現的。同樣,平等的民事主體間的利益的實現也會存在矛盾,私法鼓勵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從事民事法律行為,追求利益,但是為了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對個民事主體的利益進行衡平,以達到民事主體雙方民事法律關系和諧,整個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鐘瑞棟.民法中的強制性規范——兼論公法與私法“接軌”的立法途徑與規范配置技術.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2)
[2]許中緣.民法強行性規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