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斯密和森關于理性選擇方面的不同論述進行比較,從而可以看到森在這個經濟學的核心對私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而更加完整的理解理性選擇,理解斯密和森。
【關鍵詞】理性選擇;斯密;森
一、引言
阿瑪蒂亞·森是一個“傳統”的經濟學學家。他繼承了從亞里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遺產,并且對全世界各地正在遭受苦難的人們深切關心,他的學術更多的集中到了這個世界的根本——人,而不是無視人類生存的困境,沉浸在脫離現實的假設和簡陋的模型上。森的經濟哲學思想非常豐富,而且很多思想都可以追溯到斯密。本文將集中論述“理性選擇”思想,意圖把握兩位大師的思想精髓。理性選擇這個概念如今在經濟學中應該是引用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它直接構成了整個經濟學大廈的基石,但是對于理性選擇究竟是什么,這就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了,也是經濟學中的核心議題。對于“理性選擇”理解的不同將會直接導致理論及其指導下的公共政策的大相徑庭,因此不得不謹慎考慮。當下“理性選擇”在經濟學教科書上已經解釋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管是因為認識上的錯誤,還是僅僅作為過度簡化而方便教學而為之,但是,很明顯,這種極端狹隘的理解已經誤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為了正本清源,我們很有必要對斯密關于理性選擇的思想進行回顧。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從同情心出發,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在《國富論》中,斯密卻是從物質利益和個人私利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經濟觀。
二、斯密將人選擇的動機分為三個高度不同的層次
(1)自利層次。斯密在對經濟交換的論述中闡述了這個思想。肉商、釀酒商、面包商為何會如此熱情地去生產并銷售,不是為了貢獻社會,造福他人,僅僅是為了從我們的口袋里獲得他們想要的——金錢。這關乎他們的生存。事實上互利交換中都是屬于這種情形,并不需要多么高尚的動機來解釋這種行為。這是本能的選擇,屬于最低層次的動機。(2)同情層次。人是社會存在,不僅有著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基礎上,必然會提出進一步的心理需要。這種進一步的需要其實也是一種自利。人的自利不僅包括對自己的關切,也包括對別人的關切。因此對他人福利的關切或同情完全可以融入到一個人自己個人的福利中。(3)仁慈層次。超越廣義定義的福利或自利,我們愿意做出犧牲以追求其他價值,例如社會正義、民族解放、社群福利。斯密認為“仁心、慷慨和公共精神,是對其他人最有幫助的品質”。這是最高層次的動機。
阿瑪蒂亞·森在承認第一個層次的前提上,著重拓展了斯密的后兩個動機。在他看來,如果把理性選擇定義為謹慎的實現我們的目標,那么我們就應該將謹慎地發揚同情、謹慎地促進正義和謹慎的促進后代的利益等行為視為理性選擇的表現。同情和仁慈背離了狹隘的自利模式,這是兩種不同的前進路線,森將第三種動機定義為“承諾”,它所遵循的價值觀超越了個人的自利或福利,包括在促進我們同情的人們的利益時所涉及的自利。森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同情與承諾的區別。如果幫助一個窮人,是因為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而他的貧困會使你不幸福,那么這就是一種基于同情的行動。依據同情采取行動時,并不涉及犧牲個人的利益或福利。但是如果他的貧困并不會使你很不幸福,你試圖幫助的理由是你的正義意識,而不是減輕自己由于同情產生的痛苦這個愿望,這種行為會涉及到自我犧牲,這就是一個基于承諾的行動。事實上,兩者還是存在關聯的。在森看來,利己(不知是否利他)、利人利己、利他,這是三個有理由接納的三個層次的動機。動機的多樣性對于斯密關于人的行為的豐富的分析具有中心意義。人類行為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多樣的,因而人類追求的目標是多元的,不僅有對財富的追求,還要思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東西能夠培養‘人的美德’或者‘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等這類問題。”以上內容闡述了阿瑪蒂亞·森對于斯密在理性選擇方面的拓展。我們可以知道如今我們看到的很多所謂斯密的思想,其實并不一定就是斯密本人的,有的甚至是后人或斷章取義,或有意無意誤解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回到前人的經典中去,而不是去相信不知道轉述了多少道的轉述。盡管如此,還是會有一些人真正繼承了斯密的精髓,并且發揚光大,我認為,森就是少數這類人中的一個。
參 考 文 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
[3]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