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對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教學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之一。傳統作業設計存在諸多弊端:作業形式單一,缺乏情趣,問題答案的絕對性……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以便和同仁們商榷。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已不是課堂教學的陪襯物或是從屬品, 而是伴隨著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校內走向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成為學生與人合作、與人溝通的橋梁,成為學生實現自我的途徑。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如何設計與布置作業,改變傳統而單一的做法,讓語文作業最大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作了以下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合作探討,在作業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想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又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語文研究性的學習、合作性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合作探究也可以體現在作業的設計上,如我在教學初二語文的名著閱讀與欣賞——《水滸傳》之前,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水滸傳》的研究性學習,在學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合作性的預習作業:選定小說中的一個或兩個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英雄形象,要求六人小組合作完成,并在研討課上交流展示作業成果。
經過學習小組課外的學習討論,在“梁山群英會”的人物形象分析課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他們所選定的梁山英雄作了較為全面的評價,盡管每組討論的是同一個人物,但每個同學發言的內容毫不重復。他們以原著為本,圍繞著自己選定的作品中的英雄,講述英雄事跡,展示人物個性,探究這種性格形成的原因及過程,討論會氣氛熱烈,在一小組的展示過程中,還不時有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交流自己對人物的理解,下了課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而這節課之所以能獲得這樣好的效果,更主要因素還有同學們在課前所進行的合作交流的作業準備。這樣的合作作業,讓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分工搜集資料、然后整合交流,形成組內意見,多樣化的學習材料豐富了學生的頭腦,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接受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更開拓了自己的思想空間,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富有價值。
二、分層的作業設計,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首先,根據班上同學的智力狀況、學習成績、平時的作業情況, 把全班同學劃分為A、B、C、D四組。如: 成績優秀的學生可分為A組, 良好的可分為B組, 中等及偏下的為C組, 學習困難的可列為D組。值得注意的是D組學生人數盡量少些, B、C組人數盡量多些, 以確保“中間大,兩頭小”, 同時還要有激勵機制和升級機制,如對一段時間表現好的同學,可以上升一級以示激勵。
其次,作業的分層設計一般確定作業的基礎、發展、創造三級目標,要求B、C類學生能實現基礎目標,努力完成發展目標;A類學生實現發展目標,努力完成創造目標,而D類學生能完成基礎目標就好。當然作業的分層,不僅包括目標的分層,還包括作業量的分層,作業難度的分層。這樣的分層作業,具有彈性,不僅讓學習優秀的學生獲取更多發展的空間,也讓一般學生得到充分練習以。在作業的過程中,我們嘗試對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減少作業量,對作業不夠認真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 有時適當增加作業量,當這部分學生有進步時再減量。總之,分層作業的布置就是要正視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作業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成長點。
三、樹立大語文觀,讓學生的作業形式更開放
語文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多地走入生活,更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基于對初中各年級學生語文課外作業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繁瑣重復等苦不堪言的現狀,我們把語文課外練習的設計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相結合, 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實踐空間,讓學生的作業形式更開放,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廣泛的教育資源, 還語文作業以新的活力。如:表演類作業,演演課文中的場景;讀寫積累類作業,抄抄佳句名段,寫寫讀書心得;采集編創類作業,可以對某一專題出一些手抄報、黑板報;探究考察類作業,可以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訪談, 走近大自然進行考察探究, 寫寫訪談報告或考察報告等等。總之是讓學生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四、自主作業,我的作業我作主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學習優勢, 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指向。在教學中, 教師不僅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實際編擬出適合學生的作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中來,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編擬出個性化的作業,促使學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多元而有效的發展。
總之,語文作業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徑,語文課外作業的布置也要充分體現創造性、能動性及自主性,讓語文作業充滿無窮的魅力,讓學生們在開放而充滿活力的作業中獲得樂趣, 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九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