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是廣大中職院校機電類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程,涉及面廣、概念性強且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為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筆者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定探討,并且通過實例提出了一些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中職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不合理
本課程內容較多,包括“工程材料”、“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 等知識。在較少的教學時數內,應側重于培養學生能達到合理選擇材料和毛坯生產方法、合理設計零件的結構、對中等復雜零件可制定機械加工工藝過程,使學生初步掌握機械加工制造過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實驗技能、操作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此教學目的的基礎上應調整教學內容和試驗內容。
2.教學方法不得當
一般中職院校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仍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得當,學生難以消化、理解和吸收,學生越聽越糊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應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興趣,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降低學習難度,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體系設置不合理
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相互獨立和分離,課堂教學前未能預先安排金工實習,或金工實習與理論教學安排時間間隔太長,學生缺少實際經驗。由于學生缺少感性認識,理論教學變得十分枯燥難懂,本來形象具體的可以觸摸感覺的東西,變成了抽象的不可以接受的東西。實際經驗知識變成了抽象理論知識,可以理解記憶的東西變成了死記硬背的東西。
二、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基本能力
1.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
中職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內容繁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合理取舍教學內容是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新形勢下的教學內容要淡化學科性,強化職業性;淡化理論性,強化實用性;淡化系統性,強化針對性;立足服務性,著眼先導性。以能力為本位,所講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度,強調綜合性、實用性、創造性。
比如教師在講鋼的熱處理這一節時,只需講清鋼的熱處理工藝、目的即可,至于金屬及合金的晶體結構、鐵碳合金狀態圖等繁瑣理論,可刪除或讓學生討論、自學。在優化教學結構、精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不斷吸收企業和科研的新技術、新成果,豐富更新教學內容。在學生掌握必備知識的同時,可將目前企業中一些先進設備上采用的新工藝、新技術介紹給學生,使他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不斷豐富知識結構。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人才的要求。
2.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技能的提高。任課教師應摒棄以往一言堂、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方式,注意不斷變換教學方法,使學生從一種興奮狀態進入另一種興奮狀態。對所學內容始終充滿新鮮感。多樣高效的教學方法可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作用。因此,教師在講授法基礎上,根據各章節課程的特點和需要,多種教學方法并用,以提高教學效果。
第一,直觀教學法。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直觀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領會、理解和鞏固。由于本課程內容多、技術新的矛盾,不可能經常現場教學。利用計算機軟件將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錄像等多種媒體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替代傳統的粉筆、掛圖、幻燈片和錄像片等,形象生動、直觀易懂、方便快捷。比如,用教師在用多媒體課件講解“車削加工”一節時,投影的文字比粉筆板書清晰而快捷;投影的“CA6140型臥式車床傳動系統圖”比傳統的掛圖大而清晰。學生看完用數碼相機拍攝的多種臥式、立式車床圖片后,到現場參觀時機床類型很快就脫口而出。形象生動的動畫使較難理解的滑移齒輪變速原理不言而喻,車削外圓、端面、錐面、螺紋等各種表面的加工錄像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這樣,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形象地揭示了復雜的機械制造過程,有效地解決了許多教學中難以講解而又難以理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能力。
第二,現場教學法。由于學校的加工設備有限,且多為傳統設備。例如,教師在講解到金屬切削加工一課時,就可以安排一次“參觀”教學,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學習各種機床的運動、切削加工方法。除常見傳統機床外,還包括一些學校不具備的齒輪加工機床、龍門刨床、龍門銑床,以及一些較先進的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電解加工、激光焊接加工、快速成形加工等加工設備或技術。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比聽課多記住一倍以上的內容,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而且提前感受企業氛圍,從而加深了對工作環境的理解,激起學習的興趣。
第三,專題討論法。教學中要必須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組織開展專題討論課,這種教學方法,可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促進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和互相啟發。教師可先作引導性講授,明確本次討論課要解決的問題及相關的預備知識,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思考,最后組織學生對課題進行全面的討論, 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例如,教師在講工藝路線設計章節的加工方法選擇小節時,就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思考討論自己可以想得到的加工方法。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可以取長補短,集思廣益,而且可以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結語
總之,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個體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興趣、愛好各異,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教師必須深入地了解教學對象,摸清他們的基礎、志向、興趣及愛好等,針對學生的實際制訂分類指導方案,以利于他們的個體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第一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