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教學必須重視起來,漢字是最基礎的文化代碼,是語文學習的起點,是基礎中的基礎。在初中階段加強漢字教學,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而且符合語文本身的學習規(guī)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三、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四、能增強學生對文言詩詞的理解。
【關(guān)鍵詞】重視漢字;提高;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工具”的語文教學,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想還語文學科以應有的地位,讓語文真正成為學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漢字教學必須重視起來。這既是語文的學科地位決定的,也是漢字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漢字是最基礎的文化代碼,是語文學習的起點,是基礎中的基礎。在初中階段加強漢字教學,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而且符合語文本身的學習規(guī)律。
一、重視漢字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jié)合體,它用點、橫、豎、撇、折這五種基本筆畫,按照相離、相接、相交三種組合關(guān)系,構(gòu)成成千上萬的漢字,這是漢字獨特的文化魅力。“因形釋義、因義辨形”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字體無法比擬的。如果在教學中能適時利用這一特點,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剛接一個新班的第一課,我常帶領(lǐng)學生一起來認識漢字。如對“聰明”二字的理解。我故意把這兩個字寫大,然后問學生,從這兩個字形中你找到了變“聰明”的辦法了嗎?這樣一問,學生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有學生發(fā)現(xiàn)要用“耳”認真聽、用“眼”認真看、用“心”思考問題、用“口”回答問題。光這樣做就聰明了嗎?那“明”代表什么?在我的點撥下,學生明白了還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才能做個聰明的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字,每個學生都異常興奮,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呈現(xiàn)出學習語文的熱情。接著我又帶領(lǐng)學生分析了“語文”的含義(“語”即“吾說”:我要多讀、多問、多說;“文”即“文章”)。在以后的教學中,我經(jīng)常帶領(lǐng)學生“因形釋義、因義辨形”,學生不僅對漢字的理解加深了,而且對語文學習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漢字教學,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剖析漢字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漢字教學不是獨立于閱讀教學之外的,而應把對漢字形與義的剖析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經(jīng)常性的行為貫穿到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中去。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有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都是建立在對漢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的。如教學《信客》一文時,把對標題中“信”的理解作為突破口。從字形上看,“信”由“人”和“言”組成,進而推斷其字義:一個人說到做到才叫守信用,“信客就在一個信字”。由對“信”字的字形剖析,學生很好地把握了信客這一人物形象,從而也輕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又如教學《蘆花蕩》,讓學生分析“半夜以后,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一句中的“飄”的表達效果。可以引導學生從剖析“飄”字的字形入手,學生了解到“飄”右邊從“風”,像風輕輕吹動一樣悄無聲息,這個字表現(xiàn)了“老頭子”的撐船技藝高超。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不僅透徹地理解了這個字,而且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準確了。
三、重視漢字教學,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漢字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增強漢字的組詞能力和造句能力,培養(yǎng)語感,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如審題中對題眼的品析,寫作中對語言的錘煉,評講中對關(guān)鍵字詞的例析等,都能使三者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四、重視漢字教學,能增強學生對文言詩詞的理解
文言詩詞語言凝練,往往一個字蘊含著豐富的意思。如果我們能將文言詞匯的教學與漢字教學結(jié)合起來,一定能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如《桃花源記》中有“屋舍儼然”和“便舍船,從口入”兩句,其中的“舍”是同字不同義,前者為象形,指房屋,后者是“捨”的簡化,作舍棄講。講清了這一點,學生就易于理解了。文言詞匯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現(xiàn)象也是教學文言文的重點,如果結(jié)合漢字的演化過程、漢字本義、引申義的變化過程講解,學生對這類詞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此外,古詩詞默寫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學往往對詩詞的背誦很流暢,但落實到紙上默寫時常常錯字連篇。如果利用漢字析字法教學詩詞,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默寫《天凈沙·秋思》,學生常會把“枯藤”的“藤”寫成“騰”,或?qū)懗深愃频腻e字。可以通過分析“藤”的字形幫助學生記憶,因為“枯藤”是植物,所以用“艸”字頭,植物必須有水才能生長,所以旁邊有“水”,經(jīng)過這樣分析學生不僅掌握了這個字的書寫,而且還加深了對這首曲內(nèi)容的理解。
總之,漢字這塊橫亙古今的“活化石”,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包含著智慧,猶如煤炭蘊藏著光與熱的巨大能量,我們語文教師要擔負起點燃它的重任,讓人們感到它的溫暖,得益于它的光芒。在語文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讓我們共同努力,探索更多的途徑,讓漢字教學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大許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