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推進素質教育,教育究竟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此類問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學校教育需要培養(yǎng)高分的學生,學校教育又不能僅僅培養(yǎng)學生考高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交際能力、健全的人格,與培養(yǎng)學生考高分同樣重要。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能感受到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愛主動回答問題,“我要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感覺現(xiàn)代中學生越來越“難”教了。作為教師,不只要研究知識的教法,更要做合格的心理醫(yī)生,要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正面發(fā)展。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在學校讀書時,曾被認為是智力出眾的學生,畢業(yè)后卻沒有什么作為,這一事實證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會條件外,還取決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文化領域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各種心理因素相互交織,多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新舊價值觀念嚴重沖突,這些變化都在沖擊著人們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這些文化思潮的相互擊蕩,影響著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正確的方向引導,為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這是教師的職責,也是社會的需要。
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現(xiàn)代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有些家庭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圍著一人轉。這樣的孩子懶于動手動腦,缺乏進取精神,不少學生對學習有恐懼心理。生活中遇到困難,要么是一厥不振,要么是走極端。因此,加強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與和諧發(fā)展,有著現(xiàn)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懂得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此重要,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素質呢?學生的任何一種素質都不是一時養(yǎng)成的,也不是由哪一個人能完全包辦的,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作為教師應該:
首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學生學習的興趣往往是從好奇開始的,好奇心是人們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初中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的心理過程往往是由好奇懷疑然后通過他們的學習和實踐才能達到確信的程度。捕捉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作為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介紹一些德育趣事和日常生活中與學生生活有關的法律常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再回到課本中來,把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過程變?yōu)閷W生渴求知識的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初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學習活動多表現(xiàn)為感性活動,學習的動力,多靠自己的興趣左右,教者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與時事相結合,善于剖析學生關注的焦點,與學生的生活需要聯(lián)系起來,正面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多表場鼓勵學生,都可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自覺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次,關心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情感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情緒是情感的具體形式和直接體現(xiàn),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記憶效果好,想象力豐富。在課堂上,教師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點頭的微笑,哪怕是一個會意的眼神,都可以傳遞給學生,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紐帶,老師應給予學生真誠的關心和愛護,建立真摯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主動和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和心與心的情感交流,克服偏愛的不良傾向,對不同的學生賦予不同的愛。對他們存在的懶惰厭學、怕吃苦、畏難情緒等不良心理因素,要對癥下藥,絕不能采取諷剌打擊的方法去傷案他們的自尊心。
再次,重視實踐活動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往往重視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社會實踐活動,既便是新課程實施以后,活動課也只停留在課堂內,如小組討論、知識競賽等,致使學生動手能力差。因此,應該讓學生到社會大課堂去鍛煉,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寫政治小論文、調查報告,就有關問題向相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開展社會服務,搜集資料,舉辦展覽,開辦模擬法庭等。我在上九年級第一課成長在社會時,組織學生調查我鎮(zhèn)范圍內的道路、行道樹、車流量等情況,提出改進意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增強親近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在學習第五課與誠信同行后,開展校園誠信問題調查,就不說謊話,不抄襲作業(yè),考試不作弊,守時、守信、有責任心等問題進行討論,制定《誠實守信承諾書》,并舉行簽字儀式。讓學生體驗誠信道德情感,增強誠實守信意識,體會莊嚴承諾的效力和約束力,以誠信品德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和實際鍛煉,增強了學生的閱歷,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培養(yǎng)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除了學校這一渠道以外,還有家庭、社區(qū)等,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有些父母干脆不讓孩子出門,這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交際能力很難提高,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也很難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責任,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是全社會應該關注的課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臨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