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中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教師面臨的教育內容也愈發豐富起來,因此再一味照搬過去簡單的模式來教育學生是無法獲得成功的。要想跳出單一的道德說教、出大力無功返的困頓局面,教師必須靜心傾聽,走近學生的心靈深處,與學生深層次的溝通、交流。
【關鍵詞】班主任;溝通;反思
引言
工作中,大家普遍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太有個性、太有想法了。每每聽到那些話語時,我深有同感,但轉而又想個性的追求、思維的活躍實則是歷史前進、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這么多的教師感覺到壓力、無奈與煩躁呢?
溝通——心與心的交流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鐵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那大鎖就打開了。鐵桿奇怪地問:“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作為班主任你了解你身邊學生的心嗎?你對自己所帶的班有足夠的影響力嗎?
溝通——情與形的轉化
在與學生談心的時候,學生往往開始時并不注意你講的道理,而是在觀察老師的態度和感情。如果老師不搭起感情的“橋梁”,學生心中就會筑起一道無形的“高墻”,班主任在和學生溝通時,應既是心理上的溝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對于學生來說,老師要做的不是告訴他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老師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要換位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從學生的處境來體察他的思想行為,了解他的獨特感受。這樣對學生出現的行為才能理解,溝通才會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進行。
溝通——理與理的較量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提高認識水平,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抓住一個“理”字,把道理講透,用真理服人。溝通就是用“理”去分析,用正理說服歪理,用大道理管小道理,從小道理引出大道理,在總結經驗教訓中通過反思而明理,通過駁歪理樹正理。對于初中生來說,一些大道理學生都懂,也都明白,所以在以理服人的過程中,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用我們的經驗、我們的知識、我們的經歷,用我們的理智去幫學生甚至于家長去分析。
反思一:真誠相待
中學生不是三歲小孩,不是老師說一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便會感動得痛哭流涕、遵守所有的班規校規,他們會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考驗班主任的真心程度以及耐性。需要注意的是真誠并不是放縱宣泄,無節制地流露,這樣會使學生誤認為班主任懦弱、甚至虛偽。我們要準確、理性、恰如其分地表達,避免學生誤會或受到傷害。
反思二:尊重學生
人心與人心之間,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對著對方心靈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那么對面山谷的回音也會是“我尊重你——”
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果的故事體現了他教育的魅力。傳統的師生交流,往往是單向的,教師一廂情愿地滔滔不絕地說教,學生被動地無可奈何地接受。這樣的交流,教師雖然情真意切,煞費苦心,但多數情況下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跟學生交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要抓住重點,不說套話,不啰嗦,不上綱上線;盡量少用指責性、勸誡性的語言和口氣,要多采用商討的口氣,建議性的語言,這樣才容易使學生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達給學生。
反思三:正確對待與家長的交流
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溝通中,若能流露出對學生的愛,往往會迅速、有效地縮短家長與班主任的心理距離,大大增強家長的信任感。在談孩子的缺點時,還可以主動、坦誠地檢視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誤,商討糾正、改進的措施,同時也是對家長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家長覺得你是在真心實意地愛護他們的孩子,從而接受你的意見并積極合作。
反思四:情緒要抑制
在與學生溝通中經常會碰到溝通雙方情緒不穩定的情況,正如陶先生告誡教師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一時的情緒而走向學生的對立面。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是所有的問題通過一兩次的談話就能解決的,因此溝通是需要時間的,注意溝通需要循序漸進,水到方能渠成。
結語
長期以來的師生交流不順暢正是由于我們太沉浸在自己一貫編織的規則里,疏于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心遠了,交流起來也自然貌合神離了……
教育大師烏申斯基曾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其實每一位教師都愿意做那一縷陽光,希望給學生以溫暖與光明的,只不過如果方法采納的不得當,會猶如陽光下的重重烏云,讓學生體會到的反而是陰郁和壓抑。古語常道“靜水流深”。因此,我們不妨在困擾煩憂之時,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分析學生的行為,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靜下心來傾聽,打開心窗、構筑心橋。
【參考文獻】
[1]王曉春.今天怎樣做教師.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2]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2~173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青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