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將新課程理念作為核心指導,通過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有效提升教學有效性,尤其要注重教學環節前置、教學信息搜集、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自主互動、教學形式轉變以及教學資源整合等方面,形成合力深入推進初中語文教學工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改革
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具備深厚的教學基本功,與時俱進地吸收借鑒各種教學經驗,轉變為推動自身工作前進的動力。
一、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環節前置,促進教學針對性提升
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教學的起步環節是課堂,這是不科學的,將所有的教學活動全部放在課堂之中完成,時間緊、任務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低,必須要將教學環節向前進行有效延伸,通過指導學生科學開展預習的方式,讓教學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教師應當向學生灌輸科學預習的理念,要求學生在課前針對教學要求進行提前學習,在提前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查找不足、篩選難點,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科學的方法指導,指導學生搜集整理各種先進的預習方法經驗,同時安排語文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全班進行預習經驗的交流匯報,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提高預習效率。實踐證明,許多教學成效顯著的初中語文教師在談及成功經驗的時候,大都都談到了學生預習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在長期的預習活動中,還能夠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信息反饋,促進教學有效性提升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整個教學活動不僅要依照教學大綱教材以及自己設計理念的方向進行教學,同時還要聽取教學對象對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才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都是圍繞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成效這一重點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與組織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的信息反饋,獲得最真實的反饋資料,以此來完善和改進自身的語文教學工作。許多教師經常和學生進行交流,聽聽學生對語文教學活動的建議,在教學設計中予以優化。同時,教師還應當利用當堂檢測形式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目標達成度進行直接分析,確定下一步的教學重難點,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發揮導向作用。
三、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手段優化,促進教學生動性提升
教學手段是教師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長期以來,教學手段的優化基本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近年來,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普及推廣為初中語文教學手段提升提供了必要基礎。當前,運用最為廣泛的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這一手段的運用上,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習,強化實踐,迅速掌握,有效運用,一方面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方法,同時還要對科學有效運用具有正確的認識。在多媒體手段的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頻率適中,頻率過低過高都不適宜,特別是頻率過高,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在使用的時機上,應當在學生思維遇到障礙或者問題屬于共性的狀態下,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另外,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一定要走出單純的“拿來主義”,要變“拿來主義”為分析運用、自主設計,通過設計制作針對性的教學課件,提高教學生動性。
四、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師生互動,促進教學自主性提升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對學生直接進行滿堂灌輸,學生很少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師生互動性相對不足。針對這樣的現狀,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可以通過將教學目標、重難點濃縮成探究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分析研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全班范圍內匯報交流,補充完善。教師不僅要善于提煉重點,放手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同時要做好配套性工作,如將不同類型的學生平均編排在各個小組,既要實現優勢互補,同時也要體現實力均衡。教師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還要有機融入其中,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在學生實在無法解決的難點問題方面發揮思維引領作用,通過引導啟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梳理總結等方式,讓學生的學習自主地位充分體現出來。
五、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形式轉變,促進教學綜合性提升
單純的課堂教學模式顯得有些片面,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因地制宜,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或者適應教學工作實際的形式,形成課內外相結合拓展的綜合性成效。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如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續寫等等,深化學生的理解效果。教師也可以將各種知識點的機械記憶轉變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如進行分組競賽活動,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枯燥的記憶轉變為緊張激烈的比賽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成效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各種興趣小組的形式,將感興趣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點撥指導,讓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充足的空間。
六、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資源利用,促進教學立體性提升
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作文寫作素材的積累。造成初中生作文寫作能力提升不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受到生活條件的限制,無法積累更多的素材,在作文中下筆干澀。針對這樣的情況,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開展深入的研究,在資源的整合利用上做文章,一方面要關注學校開展的各種校外實踐活動,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走出校門、走進社會的機會,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調研內容,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向家長周圍的人了解改革開放前后發生的顯著變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搜集相關數據圖像,增加對比成效。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到敬老院進行打掃,通過這樣的方式,彌補學生生活感知不足的缺陷,讓生活學習處處皆學問。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