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huán)顧當下的歷史教學現狀,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老師仍然照本宣科,學生課上靜聽順承,課后死記硬背,靠一遍遍做題來強化記憶,學生對教師、教材缺乏質疑,更談不上批判,其實這樣的教學狀態(tài)嚴重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不符合新課程提出的具體要求。本文就“質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談幾點筆者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實;質疑;質疑意識
“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這句古語道破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對于歷史學習亦不能外,歷史所表述的是已逝人物或事件,與學生的認知世界在時空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有些甚至十分遙遠,且無法驗證,對于這些“史實”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學習呢?是不是按照教材中的說法全盤接收呢?筆者認為簡單的接受學生的記憶肯定難以持久,要加深對“史實”的印象,盡可能的還原史實,就必須有質疑和批判的意識,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學生由于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其學習動機就自然被激活了,反而更容易走近史實。
一、“質疑”可以有效避免復雜問題被簡單化處理
歷史應該在當時的較為復雜的情境下發(fā)生的,尤其是重大的歷史事件,其成因和發(fā)展過程不可能很簡單,質疑可以更為清晰地理解歷史,有效防止因簡單化而導致史實嚴重失真。
例如,筆者在與學生一起學習“戊戌變法”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晰的了解史實,就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進行質疑:
質疑1:是不是僅僅因為維新派的勢力與封建頑固勢力,前者過于弱小而后者過于強大導致的呢?
質疑2:是不是因為資產階級維新派存在著諸多局限性,導致了與人民脫離,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呢?
質疑3:以慈禧為首的統(tǒng)治階層真的是頑固守舊,不肯變法嗎?
引導學生通過上面幾個質疑,產生了進一步調查和研讀史實的欲望,學生自主走進了復雜紛紜歷史情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使包括慈禧在內的大多數人都認識到了落后就要挨打,都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都希望借助于改革來實現強國之目的,堅決反對改革的封建頑固派有但僅僅只占少數。那么失敗的原因在哪里呢?進一步將質疑的瞄頭指向維新派,1898年1月24日的第一次對話,康有為的激進讓在場的大臣們感覺到了很不舒服,對其的評價為“狂甚”,就連原先支持并舉薦其的大臣們也改變了對他的態(tài)度,接著的《孔子改制考》更是讓大批的改革派官員也開始對康有為產生了厭惡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情景:18歲的光緒帝,25歲的梁啟超,40歲的康有為,他們太年輕了,又太過于自負,運用的理論難以服眾,缺乏戰(zhàn)略目光,改革急于求成全面鋪開導致自己被孤立,這是導致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當然,慈禧的權勢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與變法失敗的關聯也不可忽略。
二、“批判”幫助學生有效提升思維品質
馬克思有一重要的人生信條:“懷疑一切”,理性批判性思維也是以“不輕信、不盲從”為最重要的外在表現。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是學生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對史實進行批判亦是學生認識歷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從構成批判性思維的元素來看,反省、回顧和懸置判斷是其重要的組分,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對不確定或質疑的東西要勇于追根溯源,尋根究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越來越接近于事情真實的一面,對于歷史問題存在質疑時更是要通過對問題的反思和知識的回顧,確保原有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均能得到強化,思維品質也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得到提升,勤于批判,有利于加強知識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通過宣紙判斷讓證據和史實更趨于一致性,這一過程的體驗讓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更為清晰。當然,“批判”并不是毫無原則的否定教材,破壞書本的知識結構,批判性思維應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應該是對教材或老師某一個觀點或概念的理性反思,目的在于,借助于反思、回顧和判斷的過程更為深刻的了解教材所給知識的內涵及外延,對歷史的認識更為真實。
三、“循疑導學”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的智慧與激情
新課程倡導以問題為中心,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知識,筆者在教學中采用的是“循疑導學”這種探究式教學方式,其主要環(huán)節(jié)有兩個:“設疑——釋疑”。該教學方式顛覆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學生教學活動中,其角色不再是問題的“回答者”,而是轉變?yōu)閱栴}的“提出者”和“擁有者”,有學生提出問題再自己探究得到結果,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出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亦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循疑導學,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有所感觸,生成新的問題,實現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的同步化,實踐證明學生生成新問題的過程,是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改變了學生對歷史靠死記硬背進行機械記憶式學習的錯誤觀念,接著是課堂互動,師生共同釋疑的環(huán)節(jié),在問題的領引下,學生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與過去那些鮮活的生命進行親密的接觸,感受上下幾千年甚至更遠的文明與美好事物,帶著問題對史實進行探究,讓“歷史”活過來了,變得有趣,變得耐人尋味。
總之,“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我們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同時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歷史教學才會更為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