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長期以來,相對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而較忽視現實社會,特別是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21世紀,是國際化、信息化及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紀。如果沒有適當考慮到在不確定的未來社會中會出現的問題的重要性與嚴重性,那么,所建議的解決方法就不會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稱。因此,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在目前這一變革時期,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做好教學觀念的轉變。
一、教學內容的形式性和現象性應向現實性轉變
現行高中數學教材,從教材的內容到形式,理論性強、實用性略顯不足。雖然教材的形成是我國多年來初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凝聚了眾多老一代數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盡管我們的教材作出了一些改進,但還是有脫離我們的生產實際和工作、生活實際的地方。
我們的中學生,對諸如識圖、繪圖、測量、成本核算、產量估計、貿易差價、利息利率、稅收政策等知之甚少,有的幾乎一無所知。盡管他們學過課本上的諸多知識,但一碰到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即使是最普通的實際問題也會束手無策,一竅不通。這并非吹毛求疵、小題大做,實在是以小見大,反映出今天的中學數學從教材到教法存在著嚴重脫離實際的弊病。
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在數學中將教學內容中的知識、概念、原理等抽象性和形式性的東西賦予現實性,使之同沸騰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當然,我們并非要談綱論本地去搞教材改革,這是我們能力所不及的。只是想現行數學教材的使用過程中,認識到數學與社會相聯系的重要性;注意從教材經典的內容中引導學生看數學在現代生活的應用領域;注意從現代生活問題中,啟迪學生尋找教材內容的數學模型,使數學教學內容更貼近現實生活。
二、教學設計中的“以本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
受高考指揮棒的長期影響,我國教育界長期以來強調的“雙基”就是把“以本為本”作為中心的系統知識傳授的模式。“雙基論”有一定的合理內核,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僅僅堅持“雙基”是不夠的。素質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人人成功”除了知識、技能、理解以外,還有“自我教育”的影響,而后者正是“雙基論”所失落了的,它恰恰有可能使個人終身獲得“雙基論”所期望的能力。
“以本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移,實質是從“教”向“學”的轉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這段話為現代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數學教學觀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單純教數學,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自己去學數學。數學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加強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重視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去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的能力。
因此數學教學的設計應該以現代數學的觀點為標準來構成數學課程的框架。一般地,應考慮下面幾個方面:
1.建立數的意識。使學生養成主動地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并體會數的產生與發展來源于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數學把握;理解數的構成、數學符號、數量關系以及運算規律、估算方法等在生活實踐中的重要性。
2.圖形直觀與空間概念。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理應通過拼補、折疊、描繪、測量、計算、比較與分析,認識和理解現實幾何世界。幾何圖形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的直覺源泉,圖形設計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沒有圖形,人類就無所謂美。
3.函數與方程思想。不管在數學內部與外部,函數和方程的思想始終貫穿于數學理論和實際問題解決的每一個場合,它是表示、處理、交流和傳遞信息的有力工具,是探討事物發展規律,預測事物發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4.優化思想。在我們的周圍,優化問題隨處可見。例如,材料的最充分利用、商品價格的調整,各種訓練的強度和節奏等。把這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即是如何使系統在給定的條件下,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除上述四方面以外,還有推理意識、計算機意識、模型化方法等。在數學教學的設計中,重視和強調這些問題所構成的主線,使學生通過這些領域了解數學,體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現實世界的全貌,明確數學是普通的人類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教學過程中的“教師主體”應向“學生主體”轉變
我國正在進行的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當今教育領域里的一場革命,這是符合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潮,也是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之一。素質教育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師的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
數學教學要體現素質教育的觀點,必須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觀,建立現代的數學教學觀。“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移,就是教師的教學觀和思維方式的轉移。
1.“知識中心”向“方法、動機、活動、經驗中心”轉移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否定知識、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從傳統的偏重單向灌輸知識的教育轉變成培養學生自主自學、獨立思考能力的教育。
2.“教師中心”向“自我教育中心”轉移
教師和學生是統一于特定教學過程的一對矛盾,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和客體作為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其轉化條件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目的,首先是通過“教”來實現“不教”,使學生達到獨立自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教給方法,使之能學;傳輸動力,使之會學。素質教育要求,只有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