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多為灌輸式,學生在被動的狀態下,接受語言知識和語法,語法的理解程度低,記憶的持久度不夠,學習處于低效率水平,嚴重違背了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在知識的習得過程中,學生應當是主體,語法的教學亦不能例外,語法的習得必須由學生經歷獨立思考的過程,切忌強塞硬灌、死記硬背。
【關鍵詞】學生;高中英語;語法學習;思考
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某一條語法,學生看似已經很好地記住并理解了,但是到了課后或是下一節課上進行復習提問這條規則時,班上卻很少有同學能夠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敘述出該條語法規則,更難以想象該條語法的應用情況會是怎樣。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會有這樣的疑惑:課堂上講新課的時候教學反應很好,學生基本上全都“記住了”,為什么過了一段時間,其反應會如此糟糕呢?筆者認為這種課前課后的懸殊,是因為學生在記憶語法規則時,沒有經歷自己的獨立思考導致的,由于缺乏自己思考和內化的過程,因此,規則知識流于表面,理解程度低,就是當時記住了,也是死記硬背的結果。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的語法學習缺少思考的呢?教學中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呢?本文就這個話題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對高中英語教學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語法學習缺乏思考的原因及危害
1.教學的功利性因素
環顧當下的教學現狀,雖然考試的次數減少了,但是由于高考選拔制度沒有變化,加上英語在高考成績中的重要地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壓力都比較大,都希望自己在短時間內能夠學習更多,于是教學的功利性突顯,節奏變得很快,有很多的語法知識,有些學生根本不愿意花時間去慢慢的思考,直接將內容進行強記,的確有很多的學生當場記住了,不過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也就只有表淺的知識在大腦中留下了印象,這種表淺的知識記憶只屬于瞬時記憶,由于思考的缺失,缺乏編碼的過程,達不到永久記憶的效果,學習的效果低。
2.未能兼顧學生全體
學習是一個從未知走向已知的過程,但是學生的基礎不一樣那么其已知區域就不一樣,也就是最近發展區不同,加上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還不同,所以獲知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有所差異,我們在教學中通常將這種差異性的成因歸結為學生的智力因素,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我們在教學中沒有很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思維,導致有部分學生長時間思考缺失導致的,由于我們教師為了教學進度等諸多原因忽視了一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部分學生由于長時間缺少思維的激發,思考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由于思考習慣的缺失,在面對需要獨立思考的問題時,錯漏率比較高,進一步影響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掉隊”成為了必然。
3.語法規則的枯燥性
從整個英語學科的分項教學來看,對于學生而言語法教學屬于最枯燥、最難懂的一塊硬骨頭,處理的不好對整個英語教學會造成很大的麻煩。教學過程中,在我們教師抱怨學生語法規則掌握不牢固,不能靈活應用的同時學生也甚是埋怨,有些學生也覺得背語法規則背得十分痛苦,十分枯燥,一點趣味性都沒有,似乎只能死記硬背。其實我們教師在埋怨學生掌握不牢的時候,應該清醒地看到學生毫無規律地死記硬背,勢必導致事倍功半,我們應當從自身的教學出發,優化我們的教學手段,增強語法規則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進行思考的欲望,在思考中尋找記憶語法的規律。
二、調動學生思考并發揮思考作用的策略分析
1.注重教學模式的轉變
老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傳授知識的語法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語法教學充滿真實性,趣味性,實用性,直觀性和形象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想學的欲望,才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對語言知識進行思考,語言交際能力才會有所提升。
2.設疑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疑是思之始”,教學中教師“設疑”的質量是教師教學技巧性的表現,亦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的調動度,平淡無奇的講授和灌輸,不如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學生在未知又想知的狀態下,其思維狀態最為積極,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適當地設置懸念,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制造認知沖突,使其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激發出想思考的動機和探究的欲望。也可以通過情景的創設和引導,促使學生質疑,并聯系前后學習的英語知識提出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的體驗中完成語法知識的牢固掌握。
3.分層設計教學問題,激發所有學生思考
沒有思考就沒有知識的真正習得,新課程指出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將目光盯在英語成績較為優異的學生身上,的確筆者也承認,好學生的思考點容易激發,其思維呈現主動性,對未知知識的探究欲望強烈,學習效果良好,在好學生面前教師很容易有一種教學的成就感,因此教學問題的設置往往也有所偏向這部分學生。但是,教師的這種教學偏向性卻往往導致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缺乏思考的機會,導致成績向著更為不理想的方向邁進,調動這部分學生的思維情緒才是激發思維的重頭戲,其實也不難,只要從這部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設置他們能思考到的問題,通過問題情境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借助于有梯度的問題設置保持其思考的連續性和主動性,通過問題的正確解決激發起成就動機,轉化為學習正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