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竇娥千古奇冤,蔡婆難辭其咎,然而筆者認為,蔡婆并不是人們說的那種“老不正經”,而是一個具有真性情的老婦人。
“老不正經”一詞源于竇娥的哭訴。哭訴中句句都戳中蔡婆的要害。竇娥嘲笑她年老要招婿,責罵她不顧舊日夫妻恩;再加上“病中的蔡婆想喝羊肚兒湯”,端來了不喝又讓給了張驢兒父親,表面上看,好像竇娥的悲劇是因為蔡婆的“老不正經”造成的。
試想,亡夫家境殷實,“蔡婆”雖年老,但自出嫁至今一直過著富裕的生活,所以應該保養得不錯。這樣的一位老婦人,如果真不守婦道,只為自己打算,早就招婿了。守寡這么多年,哪里用得著“老不正經”?退一步說,蔡婆出場時已經守寡,寶貴的青春都在寂寞和孤獨中消耗掉了,連守寡3年的竇娥都暗自埋怨命運的坎坷,自身的不幸,那么蔡婆渴望有人關心的心理應該得到理解。
另外,我們不妨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蔡婆:
1.為人妻,她恪盡職守,教子有方。“不幸夫主亡逝已過,止有一個孩兒,年長八歲,俺娘兒兩個,過其日月,家中頗有些錢財”就是她生活的真實寫照。那個時候的女人,大都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而蔡婆卻不得不拋頭露面,在男人之間周旋,利用亡夫留下的殷實家業,做起放貸的生意,來維持母子倆的生計,并早早地為兒子收養了童養媳。
2.做生意,她精明能干,善良寬厚。丈夫去世后,蔡婆沒有坐吃山空,她憑借自己的精明強干讓孤兒寡母得以舒適地生活。在對待竇天章的態度上,“我數次索取,那秀才只說貧難,沒得還我”可見蔡婆的不忍,“再送你十兩銀子做盤纏”又見她的仁慈。
3.待竇娥,她視如己出,和藹可親。蔡婆收留竇娥時,竇娥年僅7歲,早年喪母,與窮困潦倒的父親四處流浪,相比而言,蔡婆更能給她幸福,所以我們不必因為對竇娥的同情而覺得蔡婆是乘人之危。“媳婦兒,你在我家,我是親婆,你是親媳婦,只當自家骨肉一般”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婆婆;“我和媳婦說知,我往城外賽盧醫家索錢去也。”可以看出蔡婆不忍心讓媳婦拋頭露面,讓她待在家里,而自己年老了還得在外奔波;“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可以看出,竇娥在婆婆眼中是有地位的。且不說蔡婆對竇娥的諄諄教導,單說竇娥不愿讓婆婆受刑,而被屈打成招,甘愿代婆婆受罪甚至受斬,就反映出這13年來蔡婆肯定是心交心地對待竇娥。
總的來說,關漢卿在《竇娥冤》中,對于蔡婆的形象刻畫是非常成功的,體現了人性復雜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