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我們常吃的冰激凌原來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
中國人對冷、熱都相當敏感。提到冷,說是“凜冽”;提到熱,說是“流金鑠石”,說是“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有關冷的問題,暫且不表,解決熱的辦法,自古以來倒是一致——吃冰。也許有人要問:現代有冷凍技術,制冰當然不成問題,可是古人有冰吃嗎?古人不會制冰,卻能存冰,《詩經》的《豳風·七月》中,就提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譯成白話文是“夏歷十二月時,到河邊將冰塊整塊鑿下來,存到冰室中,整個工作要延續到夏歷正月才完成”。
冰室是在地上或山邊上鑿一個大洞,冰塊放進去后立即封閉,就不會融化,到了夏天天熱時,再將冰塊取出,供貴族食用。金庸小說中的天山童姥躲進一個存冰塊的大地窖,絕非憑空想象。
不過,這種冰塊奇貴無比,清代北京城中,夏天也有冰鎮酸梅湯可吃,但價格并不平民化,有錢人才買得起。這種冰塊的另一個缺點是衛生不佳,試想,河水結冰后,從河里將冰塊直接切割,夏天再吃這些河冰,所有的細菌又活了過來,像是孫悟空一樣,能不在你肚子里作怪嗎?所以在中國人的智慧中,戒吃冰品,不是沒有道理。
除了冰以外,夏季盛產水果,吃水果也成了消暑的重要方法,前面提到的《豳風·七月》中就說“七月食瓜”。但現代科學證明,溫度與甜度有關,所以古人吃水果前,一定要先將水果弄涼些,最簡單的法子就是將瓜果類的消暑食品放到水井之中,溫度就可以降低好幾攝氏度。曹操的兒子曹丕(后來的魏文帝)曾寫信給朝歌令吳質,追憶兩人交游的情景時就提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連皇帝都這么做,可見炎夏消暑,古今皆同。
歐洲位處溫帶,緯度相當高,夏天雖說是較為涼爽,但到了三伏天,一樣熱得讓人吃不消,水果也因此大行其道。過去交通不發達時,只有吃些本地的水果,例如夏天盛產櫻桃及各種漿果,顏色艷麗,香味誘人,價格也便宜;近來,更有南方運來的各種水果,例如近東地區的西瓜、非洲的香蕉和菠蘿等,甚至連荔枝、芒果都隨處可見,連西方人也開始“沉瓜浮李”了。
除了水果以外,歐洲更重要的夏季消暑食品就是冰激凌。德國各地都有意大利人開設的冰激凌店,稱為“冰店”,口味除了最常見的香草、巧克力、草莓,還有各種不同的南歐香草,令人垂涎欲滴。除了吃冰激凌外,還喝冰咖啡。
到了法國,冰激凌店也稱為“冰店”,但內容就與德國的稍有不同。至于超市中的盒裝冰激凌,種類更多,價格也大有不同。街上隨處可見小孩吃冰激凌吃成大花臉,家長卻絲毫不以為忤。
說到冰激凌,就讓我想起另一場“民族戰爭”。當年,在一位意大利同學面前,有一回提到冰激凌起源時,我又重提馬可·波羅不尊重智慧財產權的舊事。這時,許多對歷史茫然無知的德國同學,竟然基于歐洲“人不親地親”的心理,認為冰激凌原產于意大利,害得我只好到圖書館將《大英百科全書》有關冰激凌的介紹影印放大,張貼于宿舍門口,以昭公信。英國人倒是允執厥中,誠實地將馬可·波羅的不法行為說明清楚,將冰激凌原產地的榮耀,回歸大元朝。下次,各位吃冰激凌時,可千萬不要妄自菲薄,這可算是人類文明中的“第五大發明”。
摘自浙江大學出版社《飲膳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