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貴豪馬場的于先生是個金磚達人,顆粒細膩、質地密實的御窯金磚,是他情有獨鐘的一類藏品。從1995年到現在,于先生已經收藏了御窯金磚二十余塊,其中包括了乾隆、嘉慶、道光等年代的金磚,以及一些無款金磚。可是想必連于先生也沒有想到,這些磚頭如今在市場上會如此瘋狂。
前不久,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拍賣專場在杭州成功舉辦,89塊明清御窯金磚拍出了950萬元的不菲價格。其中,一對明代永樂年間產自蘇州陸慕的金磚更是獨領風騷,一舉拍得70萬元的落槌價,加上傭金,最終以80.2萬元成交,堪稱瘋狂的磚頭。
蘇州陸慕的御窯金磚自明清以來就受到歷代帝王的器重,成為皇家御用的專利品,也是當代修繕皇陵和其他古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物品。“金磚”由于原料珍貴、制作工藝復雜、明清時期的金磚又極其罕見,其收藏價值連年攀升,成為拍場新寵。
“蘇州制造”“不夠用了”
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拍賣亮相于杭州西泠拍賣,上拍的90多件金磚全部來自明清時期蘇州地區,這也是在大型藝術品拍賣中首次出現金磚的身影。
此次“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匯集明代金磚20塊,清代金磚70塊,上至永樂十七年,下至宣統三年,時間跨度長達五百余年。而且這些金磚大多刻有名稱、尺寸、年號以及官員姓名、官職和窯戶姓名等。
“金磚成造維艱,合適者,往往十不得二,并有全窯無一磚可用者。”在如此重金打造和苛刻揀選下,金磚數量已經非常有限,又經歷幾百年使用和種種歷史變遷,各種因素一直在影響著金磚的完整保存和流傳。
“早在嘉靖年間,工部就嚴厲揀選窯戶家藏金磚,所有揀剩破損的金磚立即銷毀,即便在漫長歷史中,由于落選、貢余、失落等原因,流散民間的遺存金磚,很大部分都有嚴重的破損、磨蝕和風化。”同為明清文化研究學者的蘇州御窯金磚研究專家蘇舟子,對御窯金磚的歷史了然于心。
作為民間流傳金磚最多的地區蘇州,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些年明清金磚越來越少,相對于收藏市場有些“不夠用了”!據蘇舟子介紹,早在2003年相城區御窯拆遷時,就有浙江商人去相城的村民家大批量低價收購金磚,以至于蘇州古玩市場上這兩年幾乎不見金磚身影。
兩年后,在央視專家鑒寶中,曾將一塊清代中期金磚估價一萬多元,這個估價被當時蘇州古玩圈幾乎一致說“十分離譜,此類金磚民間兩三千就能購得”。沒想到,幾年時間,金磚價格今非昔比,如今金磚價格動輒上萬。
皇家御用“金磚”,傳承后繼乏人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細料大方磚的雅稱。蔣博光《金磚墁地》一文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古有“金磚成造維艱,合適者,往往十不得二,并有全窯無一磚可用者”一說。
蘇州相城御窯燒制金磚的歷史自1413年始,迄今已近600年,明初為南京和北京皇宮燒制優質御用金磚,相傳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稱贊并賜名“御窯”。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親自督造五萬塊金磚,多產自陸慕御窯村。御窯金磚燒制至此進入全盛期。一塊金磚造價高達9錢6分白銀,相當于當時一石大米的價錢。清代金磚除繼續為皇宮、官府衙門使用外,也為蘇州園林、道觀廟宇、巨富達官的廳堂所用。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地面鋪設就采用了御窯金磚。用金磚鋪設的地面有冬暖夏涼之功效,并且自身能平衡空氣中的干濕狀況,梅雨天不會濕磚,冬天也不干燥。
“御窯金磚”采用陸慕鎮特有的黃泥制坯成磚,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很多地方燒窯用的都是陶土,御窯用的則是黏土。陸慕的黏土很優質,《天工開物》里就曾經說道,這種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要得其土需通過掘、運、曬、推、舂、磨、篩等7道工序;再經三級水池的澄清、沉淀、過濾、晾干、踩踏等6道工序使其成泥;然后用手、托板、木框、石輪等工具固定形狀;再放置在陰涼處陰干;每日輕輕翻動,8個月后成坯入窯,用草糠、片柴、顆柴等各燒上一個多月,共需130多天;再以窨水后出窯。一塊金磚從采泥到出窯,要歷時一年多時間,工序多達二十八道。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每一塊磚都需達到表面色澤均勻,無任何裂縫、斑漬和缺角,敲擊聲震而清越,才算合格。出窯后再經切片、打磨成細料金磚。由于工藝繁復,費時長久,對其質量特別嚴格,故古時每塊金磚上都刻有知府姓名和窯戶姓名,以備查驗。
燒制金磚是高技藝的復雜體力勞動,學習周期長、勞動投入大、經濟收益低,從采泥到出窯至少需要一年時間,進窯起磚需忍受60℃的高溫,一塊72×72cm的金磚重達160斤,需兩人合力方可順利起出,老師傅起一次磚全身都會被窯灰染黑,汗如雨下,年輕人無意涉足其中,整個行業后繼乏人。目前蘇州只有御窯一處,還有匠人二十余位在進行金磚制作。“這處御窯現今每年至多只能生產2000塊金磚,很多人慕名來采購,完全來不及應付。”這讓蘇舟子很確定,御窯金磚的價格今后還會進一步上漲。
2005年,蘇州御窯金磚的制作工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在陸墓兩座歷經600年風雨滄桑的姊妹窯前,御窯金磚第五代傳人廠長金梅泉,將祖傳100多年的制磚工具“碰板”和3枚制磚印章,交給了他的大女兒金瑾。從此,金瑾成為御窯金磚的第六代傳人。
新磚供不應求,市場待挖掘
據蘇舟子介紹,御窯金磚現在主要供給皇家建筑的修補用,復建的古建筑用量也不小。此外,御窯金磚還漂洋過海,遠銷美加日澳新等國以及港澳地區。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地面用磚都是御窯金磚。從1991到2005年,北京故宮大修時歷年使用的都是御窯金磚。
御窯金磚“最長臉”的一次是2003年。那年2月8日,天安門城樓開始了自1949年以來第三次大規模修繕。經國家文物保護專家的多方論證與對比之后,最終決定一萬五千余塊大“金磚”和特制古城磚全部由相城區陸墓御窯供貨。據御窯村民嚴林生回憶御窯金磚的輝煌,2003年天安門第三次修繕時,一長溜幾十噸載重的大貨車開到他們御窯磚瓦廠拉磚,場面壯觀。
作為一個古代的高檔建筑材料,御窯金磚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御窯金磚廠也根據它的一些物理特性,對它的功能進行了一些拓展,為書法入門練習者特制了書法練習磚。它適宜于練習、有利于環保,只需要用普通的毛筆,蘸上清水,就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不過在幾分鐘之后,這些字跡就會慢慢地風干,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上面反復的練習、節約紙張。每塊御窯金磚書法練習磚都是制作精良的古建青磚。小巧者,青黛色潤,便于攜帶,嵌入特制的古典條案,極具傳統美感和文化韻味。而大氣者,則正大光明,穩重典雅,飾以木架或底座,更是一種珍貴的古典家具擺設。不論小巧或大氣,書法練習磚都具有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極具收藏價值。
除此之外,如今御窯金磚也越來越多地作為工藝品被收藏,前段時間相城區政府送給蘇州的“航天幕后英雄”査學雷的禮物,就是一塊用御窯金磚加工成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