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2001年上過論壇、在2005年用過博客、在2011年玩過微博,你肯定對如下字句不陌生——“這是一個復雜的國度,人們并不是那么渴望文人范疇里的自由,如果你上街問問,大家都覺得自己過得挺自由”、“李剛來了你就是屁民,城管來了你就是刁民,三峽來了你是移民 ”……
通過或字句精煉或千篇一律的表態,一些在互聯網上影響力比較大的人就漸漸成為了明星,而為了讓這類明星與范冰冰和姚明區分開來,2004年的《南方人物周刊》提出了一個不錯的概念——公共知識分子,簡稱“公知”。
“公知”的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并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然而在中國社會的實踐中,尤其在網絡和微博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譏諷的意思,乃至坊間專門制造出與其對應的詞曰:母知。
其實,中國社會是需要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的,經濟結構處于轉型中,舊的社會結構正在瓦解,道德倫理需要再建,貧富差距愈演愈烈,社會治理模式還在河底摸石頭,這些大命題都需要大智慧來解決。而遺憾的是,現有的公知一族面對這些問題之時,要么非左即右,要么成為集團利益的代言人,語不雷人死不休。特別是社會有重大的事件發生時,更是公知們最佳的語言演練時刻,他們或是應用逆向思維,或是使用學術理論,或是借用驚悚名詞,總之在說話的時候,他們像極了不食人間煙火、不諳人間疾苦的理性帝,永遠真理在握,可惜沒有多少人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
人至賤,則無敵。公知心里明白,分辨盜與道對于人類文明來說一直就是個考驗。所以借道之名行盜之實,在一個缺乏思想的時代,鼓噪得到熱捧,思想必然黯然神傷。即便是從完全不誅心的角度衡量,或許他們是出于好意,想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但過猶不及,總是以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言語,必然會令人反感。在這個熱言時代,華麗的語句確實能成為一項武器,能夠召喚很多粉絲,但它同時是一把雙刃劍,顯擺太多了,容易傷到自己。這就如同最近很火的三段式圖片所展示的,在微博上,公知似乎也可以分為正常的、文藝的與二逼的,而后兩者好像開始逐漸增多。
其實,該啟蒙都早已啟蒙完畢,該洗腦已被洗凈腦汁,在智力上或者見識上,人與人會有些差異,但絕非有質的區別,話講:誰比誰傻?繼續蒙昧或看似蒙昧的大抵兩類,不是正享受著蒙昧帶來的巨大好處者,就是你永遠也叫不醒的裝睡的人。所以,盡管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但再好的演技總會有演砸的時候,既然如此,不如及早回歸食五谷雜糧的正常人,不裝真理導師的為好。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懺悔錄》里,反思自己年幼時做過的一些小偷小摸之事,認為那些行為與自己的天性完全背道而馳,“我所要偷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金錢的用途。”今天,那些以互聯網為戰場的成年公知跟在少年盧梭的后面,“我攻擊他人不是為了出名,而是出名后的好處。”
不過盧梭晚年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懺悔:越說不是做賊,就越寡廉鮮恥。
然則不知公知聞之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