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布京西山區群山峻嶺的千年古道,在塵封數十年之后,隨著古道文化研究者的挖掘和旅游者的足跡,再次彰顯在人們面前,并以其深邃而特有的文化內涵、古樸而濃重的歷史滄桑感撞擊著每一個賞識者的心靈。其中,經典路段峰口庵古道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峰口庵古道位于京西九龍山脈,距北京城區30余公里,是玉河古道的一部分。因其穿越門頭溝九龍山峰口庵關城,故熟悉它的人都稱其為峰口庵古道。峰口庵古道是溝通京西門頭溝、北嶺、齋堂及房山地區的樞紐咽喉,舊時,是京西物流的主要通衢。明遷都北京后,北京城市建設對京西物產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對煤炭等物資的需求更是發展到了賴以生存的地步。大批官辦、民辦的煤礦落戶京西門頭溝,煤窯曾多達數百座,所產煤炭大多經峰口庵古道運至京城,峰口庵古道成為西山大路的“嶺上通衢”。
如今,坐市公交車370路,到圈門下車,沿溝向西行,過官廳村向西便到了通常所說的峰口庵古道。其道坡度大,左右盤旋,為著名“路凡十八折”的十八盤,長約3里,路寬4米至6米不等,不能行車。古道多以大的片石鋪面。為增強道路的堅固性,每隔1米至1.5米便有一排立茬的條石突出路面,使平鋪的石塊不致順坡移動,行人及牲畜也有了“存腳”防滑之處。道路兩邊,有的地方還砌有欄墻。如今,十八盤路面雖有灌木、蒿草遮掩,但從人工鋪砌的完整路面和經歲月打磨的光滑石塊上,仍然可以想象出當年行進在這段古道上的馱隊,在叮叮鐺鐺的騾鈴聲中,晝夜穿梭,騾鈴、駝鈴交相呼應。每于夜間,馭手點燃火把,往來于起伏的山嶺之上,上下游動,恰似流星,從山下仰望,尤如火龍,直沖霄漢,十分壯觀。
在官廳村的啦啦湖附近,有一段被人稱作“天梯”的捷徑古道,不過這段“天梯”不是峰口庵古道的正路,只是運送少量貨物的人而辟的捷徑。那是在一個近3米高、幾近垂直的峭壁上,存有一個個供行人攀爬的石窩。峭壁連接著一處約45度的山崖。崖壁上鑿出了一個個石階,石階很窄,約半足寬,而且被歲月打磨得溜光水滑。此段路雖說不長,但上下行走十分艱難,故有上“天梯”之說。
上了十八盤便到了峰口庵關城,現關城尚在,只剩殘缺的門洞,關城東北側尚有房屋建筑殘跡,只是不知當年作何用,可能是酒驛,亦可能是“守關”軍士駐房。
在峰口庵關城西南約200米處,有一段在輝綠巖山體上切鑿出來的石路,長約十二三米、寬1.2米至1.8米,且中間高,兩端低,路面坡度不大。就在這段石質路面上,坑坑洼洼密集著150多個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蹄窩,其中較深者有60多個,深者逾半尺,邊緣直徑達十多厘米,似云團繚繞,如蛟龍騰舞。這便是京西古道最令人震撼的奇觀——古道蹄窩。在京西的千年古道上,蹄窩隨處可見,而峰口庵古道上的蹄窩可稱得上京西古道上的一道奇觀。探其緣由,立于咸豐六年(1856)的王平口修城碑,對這段古道曾有如下記載:“牲畜馱運煤炭晝夜不斷。”由此推測,京西采煤業從遼金時期開始,至明清,長達800多年晝夜不斷的牲畜馱運,在馱貨牲畜鐵蹄的蹬踏、踐踩和磋磨下,古道上留下深深的痕跡亦屬當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見道路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文獻檔案是人類利用工具傳承的歷史,峰口庵古道乃至整個京西古道的遺存同樣是人類利用工具雕刻出的歷史,而且具有文獻檔案無法比擬的價值和魅力。
作者單位:門頭溝區檔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