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球曾是一個存在于東亞海域世界的獨立王國,地域范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日本沖繩。從明朝洪武五年起琉球就成為了中華王朝的藩屬國,中琉宗藩關系延續了500多年。順治三年,清朝與琉球有了最初的接觸,這一年清軍大將貝勒攻克福州,攜滯留福州的琉球使節到北京投誠。康熙二年,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行人司人王垓等進行了對琉球的第一次冊封,琉球正式開始向清朝奉表、納貢。作為清朝的都城,北京自然成為赴清琉球使節的最終目的地。琉球使節從那霸港出海,在福州登陸,先在柔遠驛休息調整,然后在福建官僚的護送下溯閩江而上,穿越仙霞嶺,利用富春江、大運河到達北京城。除了進貢使、接貢使、謝恩使、慶賀使、進香使等確保冊封、朝貢關系得以保持與延續的琉球使節,駐留北京的琉球人還有來中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琉球官生以及在危急時刻來清朝尋求政治、軍事庇護的請愿使等。
一、清廷對琉球使節、官生的安置
冊封、朝貢等相關活動的持續展開是中琉宗藩關系得以延續的基本性標志,是琉球作為獨立政治主體存在的必要支撐。琉球王在受到中華王朝的冊封后才能稱國王,王位才具有合法性,否則只能稱世子;琉球按照中華王朝的規定按期朝貢,從中國獲取豐厚的賞賜,在中國互市交易,從而維系其社會經濟的發展。
清朝規定琉球每兩年派遣一次進貢使船,使團總人數在150人以內,最后入京的琉球人在15人以內。康熙二十八年以后允許琉球使團人數增加到200人,并且正式確立了接貢制,允許琉球向清朝多派遣一條接貢船。另外在新皇帝登基時,琉球會派遣慶賀使以表恭敬,派遣進香使,向大行皇帝進香;在得到中華皇帝的恩賞后,會派謝恩使以表謝意。琉球使節進京后被安排在會同館居住。會同館是清朝專門用來接待外國使節的官設館驛。清初會同館分南北二館,到了乾隆十三年發展為三處。琉球使節多居正陽門內公議胡同的會同館,即南會同館。早期琉球使節的食宿用品主要由禮部進行協調。它要行文光祿寺、工部、兵部、崇文門稅務御使等為使團籌備飲食,為馬匹配備草料,安排守衛,查勘行李、進行驗收。乾隆五十五年后改由內務府統籌負責海外來使的飲食起居,精簡了程序。禮部在海外使節抵京后,僅行文內務府就可以了,海外使節生活用品的配備全部由其進行處理。
琉球官生是琉球派往中國求學的留學生。早在琉球的三山時期,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就派遣從子、寨官之子到明朝國子監留學。康熙二十五年梁成楫、鄭秉均、阮維新、蔡文溥等四人是清代最早的琉球官生。琉球官生的派遣與歸國都要先向中國皇帝提出請求,得到準許后,官生才能來朝或離京。他們攜帶咨文、執照、謝恩奏疏等隨朝貢使團一同進京,入京后先暫住會同館,然后按照國子監選定的時間,攜跟伴一起入監。清朝規定琉球每次派遣官生、跟伴的人數都為四名,期限為三年,但延期的情況常常發生。琉球官生在北京的生活費用全部由清廷承擔,歸國時還會得到賞賜。官生入監前,禮部會行文內務府、戶部、光祿寺等以安排官生的衣食起居。官生的衣裝由清廷按照季節發放,包括帽子、袍褂、靴子、襪子等,一應俱全。官生的伙食標準相當于進貢使節中的都通事級別,每天都有米、肉、菜、醬、豆腐、茶、酒等,非常豐富。在住宿安排方面,“官生住房,撥西廂居之,后一進五間,官生四人各住一間,中一間為講堂。正廳三間,中一間設公座,為堂官稽查之所,東一間教習居之,西一間貯食用之物。西耳房二間為廚房,住廚役火夫各一名,東耳房住各從人。”另外,所用的筆、紙等學習用品,鋪蓋、桌椅、碗碟、筷子、燭臺、砂鍋、臉盆等生活用品都不用官生自己購置,由清廷供給。清廷對琉球官生的生活照顧周到,冬冷夏熱的季節會給他們配備烤碳、搭蓋涼棚。
二、琉球使節、官生的主要活動
琉球使節在京活動由禮部安排。按照清朝規定外國使節到京后首先要向禮部進呈表文,在禮部堂正中設案,一起舉行典禮。他們“各服本國朝服,由館赴部。入左角門,竚立階下之左。禮部堂官一員,出立于案左,儀制司官二員,分立于左右楹,均朝服。館卿先升立于左楹之西,通事二員,序班二員,引貢使以次升階立,皆跪。正使奉表舉授館卿,轉授禮部堂官。禮部堂官受表,陳于案正中,退立。正使以下行三跪九叩禮,興,序班引退。館卿率貢使、從官皆出。儀制司官奉表退,次日送交內閣。”琉球使節所進貢的物品則由“會同館報部,提督該館司官,赴館查驗,撥役管領,由部奏聞。貢物交內務府,象交鑾儀衛,馬上交駟院,刀、鹿皮、青黍皮等交武備院,硫磺于未到京時,先交督撫收貯。”
為了能夠讓琉球使節參加元旦的朝會,得到皇帝的接見,清廷要求福建官員一定要在元旦前一段時間把琉球貢使護送到京。由于覲見皇帝時禮節繁多,朝會之前琉球使節要預先在負責贊導禮儀的鴻臚寺進行演禮。朝鮮人金景善記錄了朝鮮、琉球使臣到鴻臚寺一起參加演禮的情形:“本寺官員六七具備朝服,喝道入來,始開龍亭門,演儀于亭中。本寺官員東西分立于庭北,我三使北面序立于庭南,諸譯又序立于三使之后。”“琉球三使又序立于諸譯之后,我國從人與琉球從人又立于其后,而觀光排畢,鳴贊二人分立于龍亭門左右臚唱。”“于是行三百九叩之禮。曾聞官員糾檢行禮,如或參差,則雖三四巡更令演習云,而今不然。禮畢,復入左月廊,換著平服而歸。”
朝會在太和殿舉行。一般來說琉球使臣依次走西華門、熙和門、貞慶門到太和殿。朝鮮人金景善對朝會的情形也做了細致的記述:“琉球使在我使之后成班”,“已而皇帝從殿后門出登殿上云”。“陛樂作,其音節迫促,絕不類大國之響,然而無闡緩哀怨之意,則亦非亂世之音。”“樂止而又警鞭三聲,鞭訖而又作樂于太和門樓上。樂止,鴻臚官立于陛上臚唱,恰如我國臚聲而大作且清響,滿庭中于是東西班隨唱行三百九叩頭禮,無一參差,亦無喧嘩聲。禮畢,殿上有讀書聲,聲亦洪暢,聞是新正陳賀表及頒詔文云。讀訖,又作樂,樂止,皇帝還內,亦從后門。”“周覽東西月廊,乃退出太和門”,“歷午門,端門而出”,“還至館所,日未二竿”。
朝會完畢后,清廷會在太和殿宴請文武大臣、王公貴胄以及包括琉球貢使在內的外國使臣。宴會上舞樂相伴,進茶、行酒都要按照禮節、叩謝皇恩。除了太和殿的宴請外,據史料記載琉球貢使還在多個場合、地點受到過宴請。琉球使節抵京時有下馬宴,要離京時有上馬宴;除夕夜在保和殿參加宴會,與清朝皇帝歡聚一堂;琉球使團的正副使在紫光閣接受宴請、領賞;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參加宴會,與皇帝一起共慶元宵;在重華宮接受宴請,與皇帝一起觀看雜戲。另外,琉球使節還在西苑西南門內的山高水長樓觀看煙火,這一重要的娛樂活動從乾隆初期起成為定制。經禮部上奏,獲取準許后,琉球使節還可以到國子監拜謁文廟,到通州張家灣祭祀祖墳。
清廷施行“懷柔遠人”的政策,給予琉球豐厚的賞賜,頒賞時在午門舉行儀式。另外琉球使節還會在京進行互市貿易,會同館是其最為重要的交易場所。清初規定“凡外國貢使,來京領賞后,在會同館開市,或三日或五日,惟朝鮮琉球不拘限期。”琉球的交易品主要是土夏布等,他們在貿易活動中獲取的利益極為豐厚。
琉球官生在北京的生活是極為充實、忙碌的。據潘相記述,他們“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詣講堂,聽講《小學》教條。《小學》完,講《近思錄》。飯后,講經教條,臨帖。燈下,講四六古文各一篇、詩一首。次日背誦。”“逢三日,作詩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論序等類一篇。”生活上清廷對琉球官生的言行舉止要求十分嚴格。要求他們“講書之時,諸生以齒序立,專心聽講,或有語言不通、意義未曉者,須再三問明。”“聽完之后,各歸本位肄業,衣冠必整肅,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莊,不得笑語喧嘩。”學習上清廷對他們的功課給予嚴格的考核。史料記述了對康熙二十五年入監的蔡文溥等三個官生進行考核的情況,“特設教習一人,朝夕訓導,又命博士陸德元董率其事,六日一次,查每日功課。臨回時,祭酒考一次,禮部差主客司郎中考兩次。”康熙時期設立的學生教習制度使得官生的學習質量進一步得到了保障。“明時,琉球入學,不設教習,其教法甚略。”“康熙朝二十七年梁成楫等入學,上特命司成于肄業正途貢生中遴選學行之優者,奏舉一人為教習,專司講解。派博士等官經理之,堂官不時加謹稽查,其猶周制之舊典。”清代琉球官生所學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經學、史學、詩集、古文集、四六文等。這些官生大都學有所成,涌現出了程順則、蔡溫、林世功等許多杰出人物。
清代北京的琉球人不僅為中琉宗藩關系的延續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還成為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