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學者對與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存在狹義和廣義兩類基本觀點,與之對應的評價方法也分為全要素生產率(TFP)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兩大類。目前對于區域經濟增長質量進行評價的文獻大多采用綜合評價體系,現有的經濟增長理論也幾乎建立在GDP的基礎上,而單純使用GDP進行國民經濟核算存在許多公認的缺陷。因此,使用TFP作為河南省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所以,首先要估算出河南省各年的TFP指標值。
一、TFP的測定
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測算方法很多,目前主要分為增長和算法和經濟計量法。增長核算法以新古典增長理論為基礎,主要是Solow余值法。經濟計量法主要包括隨機前言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和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等。雖然理論界認為,相對于Solow余值法而言,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具有一定的優點,但是Solow余值法仍然是目前研究中經常應用到的。對于本文的研究來說,為了與我們的實證計量模型在邏輯上相一致,利用來測算TFP,實質上也是傳統的Solow余值法。TFP = Y/KβL1-β(1)。我們根據式(1)來測算河南省的TFP數值。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用Solow余值法測算TFP時,學術界存在著一個是否需要將人力資本作為投入計算的爭論(Miller等,2000)。在本文的研究中,根據宏觀層次各種能力理論特別是關于國家技術能力理論的分析,人力資本是作為技術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本文在自主創新能力組成要素分析中,也將其作為技術能力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素。因此在筆者檢驗TFP和自主創新能力關系時,我們不將人力資本作為計算TFP中的一個投入因素,而將其視作TFP決定因素的技術創新的一部分。
二、河南省TFP的測算
以河南省作為樣本范圍,分析時間為1978~2010。產出Y用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代替,數據來源為《河南統計年鑒2011》,采用1978年不變價格地區生產總值,將河南省名義地區生產總值用其平減指數折算得出,其中平減指數為以1978年為100的定基指數。據此,我們可以得到河南省1978~2010年的不變價格的產出Y。資本存量K的估算,目前的研究中爭論較大。在全國范圍內,對于當年投資額的選取和投資品價格指數的構造,張軍(2004)和單豪杰(2008)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析,有許多其他學者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這表明學者們已經有了基本一致的觀點,即選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作為當年投資額。這為筆者界定區域當年投資額和投資品價格指數提供了參考。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作為河南省當年投資額的合理指標,數據來源為《河南統計年鑒2001》和《河南統計年鑒2011》。對于投資品價格指數的選取,文獻一般都使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而河南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只有1991年以后的數據。所以,要先估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平減指數。采用上文河南地區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的估算方法,先計算出現價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數,再除以《河南統計年鑒2002》和《河南統計年鑒2011》公布的按可比價計算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數(上年=100),得出的就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平減指數,在把計算出的平減指數換算為以1978年為基期的定基平減指數。最后,利用估算出的定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平減指數,對當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進行調整,統一折算到1978年不變價格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此外,基年資本存量的確定,學界爭議較。為簡單起見,筆者將1978年作為資本存量計算的基年;折舊率的確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張軍(2004)和單豪杰(2008)都是通過資本分類,利用殘差率和壽命期分別估計各類資本品的折舊率,然后加權平均得到總資本的折舊率分別為10.47%~12.06%和9.6%;葉宗裕(2010)認為各配資本的壽命期和折舊率是變化的。并計算出了每一年的變化折舊率,變化范圍在9.61%和11.16之間。為簡單起見,根據目前大多數文獻中采用的,將折舊率設定為10%。
在此基礎上,采用永續盤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計算河南省的實際資本存量,基本公式為:Kt=It+(1–δt)Kt-1(2),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資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資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投資,δt表示第t年的折舊率。根據上述方法,可以測算得到河南省1978~2010年的資本存量。勞動投入量L是指生產過程中實際投入的勞動量,采用河南省歷年從業人員數作為勞動投入量指標。
三、測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方程式(1)計算河南省的TFP,還需要做的一項工作是確定資本的產出彈性口的數值。在國外的研究中,如Hall和Jones(1999)、Klenow和Rodriguez-Clare(1997)等認為β取1/3合適,因為這一比例與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收入賬戶吻合。在對中國的TFP進行測算時,Young(1995)建議β取0.4,Wang和Yao(2003)也取0.4,我國學者郭克莎、沈坤榮、鄧翔等也遵循Young的做法取0.4(鄧翔,2004),葉裕民(2002)則通過計算得到我國的勞動產出彈性即(1–β)為0.611。考慮目前大多數關于我國TFP研究中β的取值,筆者在計算河南省的TFP時,也取β為0.4進行計算。至此,我們已經獲得了所有需要的基礎數據,可以根據方程式(1)來計算河南省1978~2010年的TFP數值,結果見表1所示。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河南省經濟增長質量從1982年開始不斷提高,尤其是從1992年開始,增長速度加快。
參考文獻
[1]李岳平.經濟增長質量評估體系及實證研究[J].江蘇統計.2001(5)
[2]肖紅葉,李臘生.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1998(4)
[3]惠康,鈔小靜.經濟增長質量研究:一個文獻述評[J].求索.2010(2)
[4]劉海英,張純洪.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和規模擴張的非一致性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6(2)
[5]李紅艷.經濟增長因素核算探析[J].企業導報.2009(8):52
[6]馬建新,申世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的初步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7]郭克莎.中國:改革中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項目基金: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項目(2012河南省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經濟增長質量關系研究)和鄭州市社會科學課題(2012鄭州市經濟增長質量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