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4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要求省級政府兩年內全面公開“三公經費”,同時對今年中央部委“三公經費”的公開做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筆者結合自己日常工作對某些部門、單位“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單位“三公經費”的治理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規范統計口徑,細化公開內容;強化預算意識,加大執行力度;健全約束機制,完善規章制度;轉變政府觀念,實施監督問責。
【關鍵詞】三公經費;信息公開;問責制度;公款吃喝
“三公經費”是指用財政性資金支出的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公務接待費。據報道:全國“三公經費”每年高達9000億元,相當于年財政支出的30%。龐大的“三公經費”支出給國家財政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其衍生的腐敗行為和不正之風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一、單位“三公經費”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費出國(境)旅游屢禁不止。一是一些部門、單位把公務出國(境)作為一種職工福利待遇或激勵職工的獎勵措施,職工輪流排隊,假借學習培訓、開會考察之名出國(境)旅游,更有甚者,為了應付審計檢查或群眾監督,偽造國外邀請函、會議通知等。二是大部分列入出訪計劃(二十天左右)的公費出國(境)培訓、開會等,工作時間只有兩三天。(2)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問題突出。一輛公務車的運行成本包含司機的工資、福利及車輛運行維護費用。目前,大多數部門單位雖采用定編定標模式購置車輛,但違規超編、超標準配置車輛現象突出。公車私用的現象更為嚴重,公車使用存在三個“三分之一”現象,即辦公事占三分之一、領導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機私用占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存在偽造維修票據,虛列維修費的行為。(3)公務接待費用超標,公款吃喝現象嚴重。一是接待費用金額大、開支項目多。二是存在接待公私不分的現象。公款招待被領導當成一種榮耀、特權,認為“公款吃喝是個筐”。三是不合理不合規支出用餐票報銷。一些不能報銷的違規支出或沒有發票的業務支出,找餐票報銷。
二、對單位“三公經費”治理的建議
(1)規范統計口徑,細化公開內容。首先各部門、單位應該嚴格按照國務院“細化公開內容”、“公開得更詳細”的要求,制定“三公經費”公開標準。同時財政審計部門應該進一步規范統計口徑,設置通用“三公經費”公開表格,采用相同填報口徑,細化財政預決算報表公開標準,統一涵蓋本級和所屬二級預算單位。經費使用要公開到“類、款、項”,有必要可要求明細到“目”。三公經費的公開除了應當明確每一筆支出的數額,還應當解釋每一筆支出的用途,以便于公眾判斷其是否合理、合規。規范“三公經費”的公開內容,公布“三公經費”總數及人均數據;將出國費、接待費精確到“人次”,公車經費精確到具體“車輛”,公務接待費精確到“平均每餐”;統一“三公經費”公開方式,不僅在各自的門戶網站上公布,還應在政府網站和機關媒體黨報上統一發布。(2)強化預算意識,加大執行力度。一是要科學測算。實事求是地申報預算。各部門單位要科學地判斷項目的執行條件,不能由于執行條件的變化造成項目資金嚴重超支或大量結余。二是要精編預算。編制預算時要拿出非常細化能落實到具體事項的資金安排方案,對“三公經費”要從嚴控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杜絕浪費現象發生。三是嚴肅執行。要堅持“先預算,后支出”的原則,加強資金的計劃性、科學性和嚴肅性,堅持預算的“剛性”原則,只有列入預算的“三公經費”支出,財務才予以報銷。(3)健全約束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是打造陽光政府的重要舉措。各部門單位應根據財經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預決算管理、支出審核審批、資產管理、會計信息管理等一系列財務管理制度,并將“三公”預算的執行納入考核評價體系,用制度約束各類財務行為,使“三公經費”公開制度化、規范化。(4)轉變政府觀念,實施監督問責。一是要轉變政府觀念。讓政府官員明白,財政資金取之于民、應用之于民,養成廉潔行政的理念。二是要加大民主監督力度。一方面人大預工委要引入第三方評估。即使把每一筆三公經費支出公開,普通群眾也很難判斷其是否合理。因此要引入第三方對各部門“三公經費”進行客觀公正的審計和評估,判斷實際支出與財政預算安排的經費在項目、金額上是否統一,并出具通俗易懂的報告。另一方面各部門應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解答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三公經費”的質疑。三是要落實問責制度。只公開不問責,無異于“干好干壞一個樣”。對那些違反財政紀律,造成單位財務混亂、公告信息失真的,揮霍浪費的公職人員,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行問責,嚴肅查處,視其情節輕重,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劉新成.“三公經費”公開怎么服眾[J].北京觀察.2011(8)
[2]楊王太,陳鵬.治理“三公經費”消費之我見[J].理財.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