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行“省直管縣”改革,推進分權管理模式是創新我國省以下財政體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省直管縣”改革有利于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分稅制改革,對于克服市管縣現有弊端,簡化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現今“省直管縣”改革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再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應對政策,為深化我國地方政府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行政體制改革;省直管縣;對策建議
我國從2002年開始逐步推進實施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截至2008年,除了一些民族自治區不適合實行省直管縣之外,全國己經有24個地區實施了省直管縣改革,覆蓋面超過了2/3。其中,有40%的縣市開展了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200多個縣市開展了“強縣擴權”的試點改革。2009年7月,國家財政部又公布了《關于省直接管理縣財政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省直管縣改革的時間表,即要在2012年底前全國除民族自治區外的省份全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財政改革。
一、省直管縣改革出現的主要問題
(1)省級政府管理任務繁重。實行省直管縣后,對省級來說,承擔的是更多的事務和責任。根據目前推進省直管縣改革的情況和效果來看,省政府直接管理這么多的下級單位,省政府面臨著管理幅度過大的壓力,尤其是省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日常性、事務性工作非常繁忙和瑣碎,管理壓力可想而知。(2)地級市政府改革發展困難較多。為了加快城市化建設,打造中心城市,不少地級市為了打造城市品牌以及提升城市的品味、影響力都是大興土木。還有不少地級市為了統籌全市協調發展、減小縣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從全局戰略和宏觀角度出發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有意把一些利稅大戶搬遷、安排在下屬縣市,那么省直管縣后地級市與縣市之間如何劃分利稅,這些企業又能否得到補償?隨著地級市遺留問題的增多,地級市面臨的困難也會增多。(3)地級市與縣兩級政府之間矛盾突出。第一,市縣間財權與事權關系不協調。市級事權與財權不對稱,市、縣事權、財權未能理清,市、縣的管理關系不順,是當前省直管縣體制改革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從市的角度看,省直管縣的財政權與市級行政權存在匹配錯位,由于市縣財政的分離與管理權力的限制,在具體操作當中直接影響到行政管理權在全市區域范圍內的實施。從縣的角度看,實行省直管后,財力和資金全部是由省統一對其管理、結算和撥付,但行政體制權限如人事任免權等卻仍然歸市管,這就導致縣級政府要同時處理與省市兩個“婆婆”的關系,即既要跑省政府要政策、資金和項目,又要向市政府匯報工作、爭取其理解、關心和支持,從而導致了縣級政府的工作難度相比以往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是大大增加了。第二,市幫扶屬縣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省直管縣體制推行以后,市對縣的管理職能大大減少,不少的原有的硬性管理變成了軟性約束,缺乏實質性的管理。第三,市縣由隸屬、合作關系轉變為獨立、競爭關系。在省直管縣改革以前,由于市縣存在隸屬關系,所以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更多的是互助與合作。但是省直管縣以后,市縣之間成為了各自相對獨立、彼此之間以競爭為主的關系,所以相互之間的競爭日趨明朗化、激烈化。這種競爭很容易導致彼此之間的惡性競爭,縣市為了自身發展會棄之于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和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產業競相發展以及小而全等問題而不顧,從而危害區域經濟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性。
二、深化省直管縣體質改革的政策建議
(1)對于省級政府的政策建議。一是加大對縣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與縣級財力使用的監督力度;二是調整現有行政管理體制,解決省直管縣的管理幅度問題,協調好市與縣的利益分配;三是省級政府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退出生產經營領域,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為自身的管理“減負”,從而能更有效的管理下級單位;四是科學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的事權與財權,使各級政府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與收益達到平衡。(2)對于市級政府的政策建議。一是發展市區經濟,把城市做大,努力使市轄區成為有強烈輻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從而更好地帶動周邊縣(市)的發展;二是搞好機構改革,取消一些涉農部門,加強城市管理與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工作,重塑地級市職能,拓展發展空間;三是規范各職能部門的職責范圍,與縣級政府理順條塊關系;四是在改革中根據省的要求,積極調整財力,繼續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3)對于縣級政府的政策建議。一是增強自身的管理能力,用好下放的經濟管理社會權限,做好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劃,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二是控制縣級機構、編制與財政供養人員數量,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減輕縣級財政負擔;三是搞好“鄉財縣管”改革,對鄉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鄉鎮經濟發展,建立應對機制和預警機制。
參考文獻
[1]周民鋒.西方國家政治制度比較[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王克群,王柏.省直管縣原因及路徑選擇[J].實事求是.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