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1998年以來,我國為擴大內需的政策歷程:1998~2003年主要通過調整利率、重征利息稅和加大投資來促進內需增長;2003~2011年階段主要通過取消農業稅、家電下鄉以及4萬億政府投資方面來擴大內需。雖然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實現了擴大內需的短期目的,但長期來看它們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
【關鍵詞】擴大內需;利率;農業稅;家電下鄉
一、擴大內需的原因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外匯儲備和引進外資數目不斷增加,出口和投資占GDP的比重一直居于高位。而與投資、出口相比,消費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短板”。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趨勢,迫切需要擴大國內需求。
二、擴大內需的主要政策及其效果
(1)1998~2003年階段。第一,重新開征利息稅。1999年國家迫于通貨緊縮的經濟形勢,為鼓勵個人消費和投資,決定恢復征收利息稅。第二,利率調整。為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中央銀行于1998年三次下調半年以上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第三,加大投資。自亞洲金融危機后,國家持續加大投資。1998年到2003年,國家財政支出增長率均保持在15%以上,并且大部分年份都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增長率。1998年到2003年,國家為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出臺了以上三種措施為代表的宏觀經濟政策。這些政策使我國GDP增長率由1998年的7.8%逐步增加到2003年的10%,而通脹率都維持在一個很低的甚至是負通脹率的水平,短期內國家這一時期的擴大內需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從長期來看,這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是不能健康地持續地擴大居民消費的,只是一時的激勵,不能持續有效。首先,重新開征利息稅是在1998年和1999年通貨膨脹分別為-0.8%和-1.4%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一政策在通脹率為負或是很低的水平下是有效的,即可以鼓勵居民消費而非儲蓄,甚至可以降低貧富分化。其次,利率調整。利率主要通過投資的方式來影響經濟的增長,低利率會鼓勵投資,產出增加,經濟增長。長期來看,利率的調整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效力是較低的。最后,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加大投資以促進經濟增長,這在長期來看是低效率的。(2)2003~2011年。第一,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高票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全部免征牧業稅。第二,4萬億政府投資。繼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后,為穩定經濟增長,2008年11月,國家宣布我國將在未來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以刺激經濟。第三,家電下鄉。金融危機后,國家的財政補貼“家電下鄉”計劃最先于2007年底在四川、河南及山東省和青島市試點,產品亦只包括冰箱、彩電及手機。2003年到2011年,這一階段我國雖然受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波及,出口企業受到很大影響,農民工紛紛反鄉,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凸顯,但總體經濟保持著高速增長。從長期來看,這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的效果有限。首先,取消農業稅。我國在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農業稅,這本身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通過減少農民負擔來促進消費的政策,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低收入以下群體的消費支出增長率并不顯著。其次,4萬億政府投資。據2009年統計,4萬億政府投資的地方配套資金的到位率只有75%,且大部分資金進入高回報項目領域,公益性的項目投資資金匱乏。從這些財政投資的去向可見,4萬億的投資計劃是不可持續的且還會引發很多問題,比如鐵路投資項目的后續資金來源問題,房地產過熱問題等。最后,家電下鄉。該策略只有短期效應,因為所推廣的家電下鄉產品多是冰箱、彩電等耐用消費品,不能產生持續的經濟效應。
三、政策建議
(1)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消除公眾消費的后顧之憂,讓大家敢消費。(2)降低稅收,讓利于民,提高公眾的可支配收入。(3)不斷深化結構調整,增大市場需求與財政投資項目的匹配度。通過以上努力,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加大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讓更多居民“敢消費、能消費”。從而實現我國內需健康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賀雪峰.取消農業稅后農村的階層及其分析[J].社會科學.2011(3)
[2]王文娟,李京文.家電下鄉政策實施中的問題及其完善[J].經濟管理.2011(6)
[3]李通屏,倪琳.擴大內需政策的實際操作與體系重構[J].改革.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