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住房保障制度是城鎮住房新體制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城鎮住房新體制的重要內容。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解決住有所居必須制定分級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同時也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更好更快的先解決我國目前“住有所居”的難題。
【關鍵詞】住房保障;住有所居
一、住房保障的概念
住房保障就是解決住宅問題,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住宅權。解決住宅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市場、社會、互助、家庭等各種方式不斷滿足人們對住房問題的需求,從而實現人們住房權利的過程。其中住房社會保障主要是針對中低收入社會成員,是住房保障中的重中之重。住房保障包括“住有所居”與“居者有其屋”,從詞源上講,“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有著基本相同的含義。但是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又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之處:(1)強調的內容不同:“住有所居”強調的是居住,并不一定是所有者;“居者有其屋”強調的是居住的是自己的房屋。(2)涉及內容的范圍不同:“住有所居”強調的是住宅權的問題,一般不涉及住宅財產權問題;“居者有其屋”既涉及住宅權問題又涉及財產權問題。(3)需求層次不同:“居者有其屋”較“住有所居”對住宅有更高的需求,需要更高的條件。而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解決“住有所居”的難題,這個難題破解之后才能解決“居者有其屋”的問題。
二、解決住房問題的啟示
(1)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第一,提高認識。住宅問題并不僅僅是表面的居住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人權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所以一定要提高認識,一定要政府作為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的主體,盡快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最低居住需求。第二,建立專門的房管機構。我國雖然在建設部門設置了住宅保障專門機構,但是這種設置遠遠不能適應我國住宅保障管理工作的需要。應該在中央一級設立國家住宅委員會,負責制定發展城鄉居民住宅的目標、方針、政策,協調解決工作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同時在基層中也分設住宅委員會,負責制定執行國家制定的發展城鄉居民住宅的目標、方針、政策,協調解決工作實施中的重大問題。第三,完善住宅法規建設。從國外的先進經驗來看,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有完善的住宅法規做后盾,法規的保障既是前提又是必須,以現在中國的國情也必須有健全法律的保障才能執行好。(2)研究具體可行的住房保障方式。第一,住房保障模式的選擇。從住房補貼數量和保障范圍來看,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福利性保障模式。其保障面寬,補貼金額多,如瑞典、丹麥。二是選擇性住房保障模式。其保障面窄,補貼金額少,如巴西。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政府財政還比較困難,更為重要的是“福利性保障”很可能會對正待完善的住房市場機制造成嚴重沖擊,影響住房市場化進程,所以,我們應以選擇性住房保障模式作為近期住房保障的目標模式。第二,加大廉租住宅建設。以目前中國的實際國情來看,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租賃房屋來達到“住有所居”尤其是大城市中的流動人口,急需政府出面保障能夠租得起房屋,這就要求在廉租房的建設中政府應該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第三,擴大經濟適用房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住房供給結構應為:為改善居住環境而需要購買的高檔商品房總量不應該超過20%;另一部分是90平米以下的小戶型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共有產權房”,這應成為中國商品房市場供給體系的主體,要占到房地產市場總量的75%;廉租房占住房建設總量的5%左右,以滿足收入最低的困難戶的需求。所以經濟適用房的大量建設也是非常必要的。第四,房租管制。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無論是廉租房還是普通出租房屋,應建立房租透明制度,由專門的住房管理機構進行價格限定,防止房租飛價上漲,防止出現買不起房子也租不起房子的問題出現。(3)充分利用媒體輿論監督。21世紀是信息時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媒體輿論以及各種方法進行監督。運用媒體監督是一個很好的監督方法,一經發現立即曝光,法律也將對其嚴懲不貸。
除了上述保障方式還應加強各種配套手段的綜合運用,如進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擴大融資渠道,為多元開發住房建設給予金融支持;經濟適用房價格偏高的地區可向職工發放住房補貼;發揮地方群眾團體的作用,吸收社會資金發展住宅建設等。總之,一切可以幫助解決我們的“住有所居”問題的方法都可以考慮為我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盡早的解決這個難題,讓中低收入群體有家可歸,有房可住,也只有這樣才能穩定社會的秩序,更好的進行經濟建設,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周珂.住宅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2]周林潔.德國住房保障制度值得借鑒[J].城市開發.2003(6)
[3]張靜.國外住房保障制度對我的啟示[J].房改縱橫
[4]王方.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設與發展[J].企業導報.2010(5)
[5]劉維新.中國住房制度的歷史演變及住房保障體系的構建[J].學習與實踐.2010(9)
[6]伍冠玲.住房保障模式在我國的選擇[J].熱點·住房保障.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