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量是利用科學技術和監督管理手段實現測量統一和準確的重要手段,計量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它涵蓋了政治、經濟、科學等各個領域,是質量技術監督系統的重要部門,而實驗室內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將直接關系到檢測工作質量的高低,服務質量的好壞。因此要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應對每個環節都能進行有效地控制。
【關鍵詞】職責;檢定;校準;檢測;管理
一、設備管理要求
(1)配齊建標項目的主標準器和輔助標準器,標準器的精度和測量范疇要滿足檢定工作需要。(2)對所有出具檢測數據的設備和標準物資要制定周期檢定計劃或者周期自校計劃,保證量值可以溯源到國家基準,要有專人負責計劃表的制訂和實施,確保按期進行有效溯源,溯源率要達到100%,并保存好相關的記錄。(3)每臺設備都要有設備管理卡,其內容包括:名稱、型號、精度等級,檢定情況、管理人等。(4)儀器操作人員是質量控制的關鍵。人員素質、操作技術直接決定著檢測數據的精準程度,減少人為誤差,提高檢測能力,加強人員技術培訓是關鍵。因此計量檢定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經考核合格方能持證上崗。(5)對性能不穩定,使用頻繁,經常攜帶到現場檢測及惡劣環境下使用的及發現檢測數據之間出現分散性較大的儀器設備要進行期間核查,并做好相關記錄。(6)標識管理是計量特性的確認和直觀證明,因此對經周期檢定/校準合格或經比對能滿足規定要求的儀器設備,應在儀器前貼綠色的“合格”標志。對檢測設備經檢定/校準不合格或檢測設備性能無法確定(超過檢定/校準周期),儀器在使用中出現故障、損壞等現象,應在儀器前貼紅色的“停用”標志。多功能檢測設備,某一量程準確度不合格,但檢測項目其它量程經校準合格的,應有使用限制標識,在儀器前貼黃色的“準用”標志。
二、環境條件要求
設施環境是質量控制的保障。技術機構應當具備固定的檢測工作場所以及用于開展計量檢定活動所需必備設施、數據處理與分析、信息傳輸設施和設備工作條件。技術機構的基本設施和工作環境應當滿足檢定方法、儀器設備正常運轉、技術檔案貯存等相關技術規范或標準的要求,并符合保障操作人員安全和健康的要求。實驗室面積要能保證檢定工作的需要(電能表檢定室不低于兩間)。實驗室環境條件要滿足檢定規程規定的條件,有環境條件控制、監測設備和記錄,監控的溫濕度要與檢定方法標準規定的環境要求相一致。對于相鄰區域的工作相互之間有不利影響時應采取有效隔離,并明示需要控制的區域范圍。
三、檢定、校準和檢測工作行為要求
(1)檢定實施要嚴格執行檢定規程,不能簡化操作程序,每個檢定項目和大型設備操作都要有作業指導書。(2)加強被檢樣品的管理,做好登記和唯一性編碼和標識。對被檢定合格計量器具按要求加貼合格印證。(3)檢定原始記錄信息量要滿足檢定規程的需要,原始記錄表格應記錄規范,不應有缺項,所記錄的數據必須具有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要有據可查。特別是儀器設備的使用情況要與其使用情況記錄相一致。原始記錄數據的更改、修改要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劃改,不能隨意進行涂改。結果通常是以檢定證書(或檢定結果通知書)、校準證書和檢測報告的形式出具,證書和報告是法定計量檢定檢驗機構向顧客提供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最終產品,是機構檢定、校準和檢測工作質量的具體體現。因此,所出具的檢定、校準證書和檢測報告的標識具有唯一性,要說明檢定、校準和檢測結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證書和報告的格式要符合計量檢定規程等技術法規的要求,格式的內容要齊全、充足。電子傳輸結果報告的,要做到安全、保密等。并在其上面加蓋檢定合格印,并符合準確性、清晰性和客觀性的要求。計量檢定證書、校準證書和檢測報告,以及證書專用印章要有專人保管,并建立使用管理程序。
四、綜合管理要求
(1)要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和完善計量管理體系,管理體系形成文件,(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和記錄表格)并加以實施。(2)要堅持內審和管理評審活動,保證體系文件的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3)要制定各種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實。(4)要加強計量人員的管理,搞好業務培訓和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檢定、校準和檢測實施是機構履行職責,為計量監督提供技術保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計量技術服務的核心活動。這些活動之間,既有相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特點。各工作區域布局應合理,工作要規范,才能保證量值的準確和統一。技術機構管理的每一個方面都不是孤立的,各個環節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斷其一便潰不成軍,只有抓好每一個環節,注重每一個細節,才能使其得到有效控制,才能提高檢測質量,才能使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面。
參考文獻
[1]1JJF1069—2007.《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