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動車以其輕便快捷、經濟環保成為城鎮居民的代步工具,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對城鎮交通、道路安全、社會治安等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此,政府應該出臺有關法律法規和措施對電動車進行規范化管理,但在政策的制定時要慎重調研和分析,在考慮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也是對政府管理智慧的一次考驗。
【關鍵詞】電動車;政策;規范管理
一、各地對電動車的管理
中國的電動車行業由無到有,由零星分布到大范圍普及,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產業群。目前,國內各個地區對電動車的管理,大致分為三種方式:一是允許上牌照,允許上路。包括北京、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等,電動車按非機動車輛實行交通管理,可在非機動車道開行;二是禁止銷售,禁止上牌照。包括廣州、珠海、海口、廈門等地;三是國內大多數城市對此既不明確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對,如遼寧、江西、湖南、廣西、新疆、內蒙、西藏、甘肅、青海、黑龍江、重慶等地。這些不一的意見人為地分割了全國市場,影響消費者和生產者形成穩定預期,對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極為有害。
二、一些政府禁止電動車使用以及帶來的問題
針對電動車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禁止電動車上路的政策。理由大同小異。即一是事故多發,帶來道路安全隱患;二是與人與車爭道,妨礙交通;三是污染環境,一般電動自行車使用2~3個月必須更換電池,這部分廢電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遠遠超過了汽車尾氣的污染。事實上,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電動車的管理不規范造成的,并不是電動車的使用導致問題的出現。而且電動車所用的大都為鉛酸電池,我國對鉛酸電池已有符合環保要求的回收利用技術,上海、江蘇、湖北等地均有回收工廠。電動車行業內也制訂了廢舊電池回收公約,企業與經銷商簽訂了回收協議。雖然在電動車電池回收過程中,可能存在著一些漠視環境保護的行為,但是,只要監管到位,電動車的電池污染是可控可防的。道路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人人都有權使用,不存在誰占用誰的問題,只要是不違反交通法規,電動車就有使用道路的權利。在廣州等地,用電動車載貨做小生意的人很多,中小企業和商戶在數量、就業規模上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電動車的禁止使用無疑讓這些商戶“斷了腿”,由于交通運輸所帶來的成本增加,原來的生意不再有利可圖,只能關門歇業了。如果說對于依靠電動自行車上下班的白領以及圖其省力快捷的婦女和老人而言,“禁電”損害的是他們的出行權;那么,對于靠其謀生的小生意人而言,“禁電”改變的則是他們的整個生活。強行禁,搞一刀切,不合情理,也很難達到實際效果。在禁止電動車使用的城市,禁令并沒有阻止市民使用電動車,而且政府對于強制報廢的電動車實行“不回收,不補償”的“雙不”政策。許多市民和警方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面對政府的封殺,消費者與經銷商幾乎是與政府在打游擊:偷著買賣。明著不讓賣,交易雙方就在柜臺后面交易。
三、如何達到利益最大化
政策的制定和出臺應該兼顧到利益相關者各方的利益,才能獲得公眾的支持。職能部門在制定涉及多方公共利益的行政政策時,普遍缺乏科學細膩的考慮。政府應該聽取生產廠家和電動車用戶的意見,考慮到廣大市民的出行需要和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電動車的規范使用問題涉及到多數人的利益。首先,完善相關的交通法律法規,使電動車的管理有法可依。對電動車的管理應盡快制定有關專門的法規進行針對性的管理,把電動車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應當由最高立法機關制定電動自行車的管理細則,改變現在電動車出現的無法可依的局面。其次,電動車的管理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應遵循“多管齊下”的原則。對電動車進行科學合理的日常管理,不僅是保障人們出行權的需要,同樣,也是對政府管理智慧的一次考驗。隨著電動車進一步普及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電動車替代自行車,給道路交通的壓力也在加大,對此道路交通管理部門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但僅靠道路交通管理部門一家顯然是不夠的,還需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合力做好電動車的管理。無論是站在環保還是能源安全的角度,無論是立足于服務大眾還是發展民族產業,電動車的發展都應該得到國家的扶持。怎么管理才是正道,而不是一刀切。
通過各級政府道路交通管理部門的嚴格管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配合,作為新時期發展前景良好的電動車一定能夠規范有序地發展。通過規范和管理電動車市場,對于促進電動車市場的和諧發展,完善交通管理秩序,減少交通事故,建立良好的交通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過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96~97
[2]馬吉軍.發展電動自行車刻不容緩[N].中國消費者報.2006
[3]王坤,孫小杰.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多[N].北京日報.2007-10-12(3)
[4]王云,馬國忠,唐國利.電動自行車對城市交通安全影響分析[M].交通標準化.2005(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