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已寫入我國新的刑事訴訟法,筆者試從新刑事訴訟法的寫入為背景,分析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相關理論及實務操作。我國新刑事訴訟法對不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寫入,是我國刑事司法領域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對于完善我國的刑事訴訟法、與國際刑事司法和人權準則銜接、保障人權等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不得強迫自證其罪
一、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概述
聯合國大會于196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款規定了在對任何人提出任何刑事指控時,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資格享受以下的最低限度的保證,其中第(庚)項規定:“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者強迫承認有罪”。根據《公約》的規定,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概念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剖析:其一,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角度看,“不被強迫承認有罪”,具體而言,應當包含以下幾層含義:一是被告人沒有義務為追訴方向法庭提出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陳述和其他證據,追訴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實作出供述或提供證據。二是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追訴方以及法官的訊問,有權就案件事實作出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陳述,也有權在訊問中始終保持沉默,而法院不得因被告人的沉默使其處于不利的境地,或者作出對其不利的推論,也不得把被告人的沉默用作證明其有罪的證據,從而作出對其不利的裁判。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作出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陳述,但這種陳述必須出于真實的意愿,并在意識到其行為后果的情況下作出,也就是說,供述必須基于供述者的意愿,不能對其施加精神上的壓力或是身體上的強制,不得逼迫其作出供述,法院也不能夠將那些是由于被迫于外部強制或壓力而非自愿作出的陳述作為定案根據。其二,從證人的角度看,“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即證人有權利拒絕提供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訴或遭受有罪審判的證言。
二、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理論基礎
(一)人性論基礎
人是自然之物,其本性就是趨利避害。托馬斯·阿奎那曾指出:“道德和政治生活的目標和特性應當參照自然,尤其是人的天性來決定。”在自然狀態中,每個人是生而平等的,并且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的權利,都有為了實現這一意愿而安排自己行為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自我保護權利。因此,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權益有受到侵害的危險,那么,他就有安排自己的行為以維護自己的權利。既然自我保存的天性是正當、正義的,那么一個人基于此目的而進行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合理的,包括拒絕自我控告、拒絕為證明自己的罪責提供證據,因此不得強迫自證其罪也就完全合理合法了。
(二)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任何人不得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其二,說明理由;其三,任何人在受到懲罰或其他不利處分前,應為之提供公證的聽證或其他聽取其意見的機會。基于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被追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負有自證其罪的義務,證明責任歸屬于追訴方。因此,當追訴方為強大的公權力機關時,本身就處于相對弱勢的被追訴方,應以明確的權利規定來平衡兩者之間的地位傾斜,并同時以對追訴機關設定禁止性義務的形式保證對方權利的實現,即不得強迫自證其罪,既是被追訴方的權利,也是追訴方的義務。
三、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的引入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新法律將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本次修正的亮點之一,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被納入新刑事訴訟法。新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其中“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即學術界所謂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
四、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與其他規則的銜接問題分析
(一)偵查階段可以委托辯護人
新刑事訴訟法重點完善了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第九十六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可以委托辯護人,在偵查階段只能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考慮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均享有辯護權,新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托辯護人。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因此,犯罪嫌疑人獲得律師專業性幫助的權利的時間得以提前,更有利于發揮律師的作用。犯罪嫌疑人面對偵查機關的訊問時,因為有辯護律師的專業性幫助,更能保護自身權益,有效的避免偵查機關迫使犯罪嫌疑人自證其罪。
(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
新刑事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規則,但第一百一十八條保留了“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的規定,那么這是否會出現法律條文的自相矛盾呢?
筆者認為,“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一規定,應該結合整個條文和整部刑事訴訟法來進行體系解釋和目的解釋。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后向他提出問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在如實回答偵查機關的訊問之前,有自由的選擇權,即可以選擇承認自己有罪,一旦犯罪嫌疑人作出了選擇,之后的對于偵查訊問,在承認自己有罪或無罪的前提下,其就有義務配合偵查機關的訊問、供述事實,這樣才能適用第二款的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偵查機關的告知義務已經履行,然后犯罪嫌疑人只有如實供述才能適用從寬處理,那么“應當”二字,就不能狹義的理解為是為犯罪嫌疑人設定的自證其罪的義務,而是偵查機關對犯罪嫌疑人只有如實回答才能從寬處理的態度,即若不如實回答則不從寬處理,如果希望從寬處理,就應當如實回答。因此從整個條文來看,二者并不沖突。
新刑事訴訟法對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引入,體現了刑事司法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新刑事訴訟法還未正式實施,因此,其中的合理性及相關制度的設置還需司法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宋英輝.刑事訴訟原理[J].法律出版社,2003:96
[2]楊宇冠.論不強迫自證其罪[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6)
[3]孫雷鳴.反對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引入與評價[J].中國檢察官.2011(23)
[4]辜勝阻.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體現了保護人權[J].中國人大.2011(18)
[5]梁爽.論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特權[J].中國政法大學.2008
[6]王芳.不得強迫其自證其罪特權探析[J].理論導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