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會作為非政府組織的重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在市場經濟漸趨成熟的情況下商會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成為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而目前我國尚未有一步法律對商會加以規定,從而影響到商事活動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商會在市場經濟中其法律地位如何,以及其發揮何種職能等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商會;法人;自治性
一、商會的性質
商會是商人自發、自愿組成的社團組織。其性質和職能是由市場和商人的需求共同決定的,即市場選擇和商人自愿結合的結果。(1)自治性是商會的靈魂。一是自治性是商人自愿加入商會的前提。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每個商人自愿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社團組織,目的無非是希望可以從中獲取他們所想的利益,而商會的自治性會使商會的決定有利于其成員的。相反,如果商會缺乏自治性,即商會是他治,商會不僅會喪失其吸收會員的力量,而且也會喪失其存在的根基。二是商會的自治性是商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商會的發展來看,自治性是商會追求的主要目標。從以英美為代表的商會自治本位的自治型商會制度,以德法為代表的社會管理本位的國家主導型商會制度,以日本為代表的國家規制與商會自治結合型商會制度。可以看出,盡管在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商會的自治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自治性仍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而且也是現代商會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2)商會的法律主體地位的界定。從商會是由會員自愿入會,以自治為前提及非營利性的性質來看,商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從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這一角度思量,商會可以為民事主體的社會團體法人。從商會的會員皆是從事商事交易這一角度來看,商會也可能成為商事主體。一是商事主體說。按商事主體的組織機構形態或特征,商主體可劃分為商個人、商合伙、商法人。然而持商主體說著認為,商主體按參與商事交易活動、商事自律活動、商事監管活動的性質不同,一般可分為商人、商會和商事主管機關三大類型。但是,無論何種性質的劃分,商事主體都具有營利性,這是與商會的性質相違背的。二是社會團體法人說。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的法人成立具備的四個條件看出,我國商會具備法人資格。然而我國民法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以營利為目的,不符合我國商會的性質。非企業法人包括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其中社會團體法人是以謀求社團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宗旨的。從商會的性質及作用來看,商會是以會員的利益為服務宗旨的,由此可見,商會為社會團體法人。
二、商會的職能
商會建立的目的在于維護和發展工商業者的共同利益。(1)服務職能。商會是商人自愿組織而成的,會員向商會繳納一定的會費。因此,商會應極盡全力為其會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信息服務、培訓服務、認證服務、共同開拓新市場及組織各種溝通活動服務等,這些職能是政府所難以代替的。(2)協調、管理職能。商會通過協調會員之間的行為、會員與社會的行為,制定內部管理規范等職能既有利于避免惡性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也有利于維護行業內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地區企業的整體競爭力。(3)影響政府政策職能。商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一定利益團體的代表,其并不具有政治權威和強制力,但是它可以通過實行集體的行動,達到個體所無法實現的效果,維護整個團體的利益。即商會通過向政府反映企業共同利益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建議等方式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從而為會員謀取共同利益的一項職能。
三、完善商會的內部治理
健全和完善商會的內部治理機構是保障商會得以穩定前行的軌道,同時也是商會實現內部決策民主的前提。(1)商會章程中充分體現自治權原則。在堅持商會的自治性前提下,商會的章程中要充分體現自我設權、自我決策、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權利。做到以任意性規范為主,以強制性規范為輔的要求。這樣商會不僅會充分維護會員的利益,并吸引會員入會,促進經濟的發展。(2)接受來自內外三方的監督原則。商會要想生存,穩定快速的發展,不僅要充分接受內部監督機構的監管,同時還應接受來自社會及政府的監督。加強監督才能使商會在正常的軌道運行中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3)以服務會員、促進經濟發展為原則。會員加入商會目的是使其經濟得到發展,而商會正好可以滿足大多數會員的要求。因此,商會應盡可能制定一些規范為其會員服務,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綜上,商會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團體法人,在現代的社會市場經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商會的法律地位、重視商會的自治性及功能和規范其內部管理為商會的立法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果.自治:商會法律制度的靈魂[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
[2]陳雪嬌,王繼遠.我國商會的法律地位初探[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
[3]范健.商法(第三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