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人力資源作為一種重要資源越來越被企業重視。激勵作為開發和管理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用。本文針對人力資源管理中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激勵
一、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1)過多依賴傳統式管理,管理意識落后。傳統的管理以管理財、物、技術為主,它無視人性和人的創造性,因而這種管理制度壓制了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隨著企業的發展,如果過分依賴傳統式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就會形成人力資源的內耗和浪費,在這些企業里的員工很難有高的積極性。這樣,企業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無法吸引外來人才的惡性循環,直至危及企業的長遠發展。(2)激勵措施的無差別化,缺乏有效的個體激勵機制。生存權利滿足的條件下,員工還具有個體發展的需要,希望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有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等。但在很多企業里,普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大多數企業過于依賴組織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來約束員工完成的任務,造成員工內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勵手段的運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認為只要員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而沒有考慮員工的精神等高層次需求。(3)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和開發不夠。企業需要的人才一般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獲得:培訓、留用、和引進。但目前企業員工培訓狀況并不樂觀,存在諸如投入不足、專業人才匱乏、培訓理念落后等問題。企業中進行系統化培訓的還很少,而且受行業和企業管理人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差別較大。
二、針對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措施
(1)以人為本,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制度。員工進入企業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獲得一定的物質報酬。在企業里,報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員工的價值大小。所以,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統是具有很大激勵效果的,激勵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要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首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激勵中嚴格按制度執行并長期堅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結合起來,這樣能激發員工的競爭意識,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時要體現科學性。企業必須系統地分析、搜集與激勵有關的信息,全面了解員工的需求和工作質量的好壞,不斷地根據情況的改變制定出相應的政策。(2)充分考慮員工的個體差異,實行差別激勵的原則。激勵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那么影響工作積極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質、領導行為、個人發展、人際關系、報酬福利和工作環境,企業要根據不同的類型和特點制定激勵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勵機制時一定要考慮到個體差異:例如女性員工相對而言對報酬更為看重,而男性則更注重企業和自身的發展;有較高學歷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學歷相對較低的人則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滿足;因此企業在制定激勵機制時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的特點和員工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勵效力。(3)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建立快速的反饋渠道。在建立了激勵機制之后,必須完善績效考核機制與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績效薪酬實施過程中注意要有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為依據,否則,會影響績效薪酬的公平性,達不到激勵員工的目的。績效考核可分兩步進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記錄,即根據員工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為每位員工建立績效記錄,作為晉升、獎懲等方面的依據;二是建立特殊貢獻記錄,既是對優秀員工個人能力的認可,又是企業選擇和提拔人才的依據。(4)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和開發。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知道,當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的層次會隨之提高。企業如能為員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條件和環境,使他們能發揮所長,則是對他們最大的激勵。基于此,一方面要將培訓本身作為現代企業中激勵職工積極向上的一種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要根據培訓的效果對參加培訓的人員進行物質、精神或晉升激勵。(5)營造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塑造已經成為現代化企業精神激勵的重要手段,只有當企業文化能夠真正融入每個員工個人的價值觀、充分體現到對員工的尊重時,他們才能把企業的目標當成自己的奮斗目標,因此用員工認可的文化來管理,可以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動力。
總之,管理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人力資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藝術,是運用最科學的手段、更靈活的制度調動人的情感和積極性的藝術。無論什么樣的企業要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因此企業一定要重視對員工的激勵,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機制,把激勵的手段和目的結合起來,改變思維模式,真正建立起適應企業特色、時代特點和員工需求的開放的激勵體系,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胡君辰,鄭紹濂.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慶偉,黃國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的思考[J].企業導報.2010(9)
[3]傅永剛.如何激勵員工[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4]陳天祥.人力資源管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