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高校的圖書館已經從傳統(tǒng)的館藏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變。本文從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安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幾點防范高校數字圖書館安全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高校;安全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各高校在其多媒體技術及網絡建設中都投入了很大的力度。高校的圖書館已經從單一的館藏圖書館逐漸的向先進的數字圖書館轉變,這種轉變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數字圖書館的優(yōu)勢顯著,其在多方面相較于傳統(tǒng)高校圖書館有了很大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技術、建筑、資源類型、管理模式等方面。而且數字圖書館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查詢的便利性,其提高了高校科研水平,鞏固了教學質量。數字圖書館在建設的進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安全問題,安全無小事。數字圖書館的安全問題涉及的領域繁多,無論是從建設還是到使用上,甚至在管理上都存在一些安全問題。曾有學者提出:“數字圖書館的安全問題是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可核查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等,實質就是一個信息安全問題。所以,高校的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如何建立一個可靠、安全的信息網絡環(huán)境是十分關鍵的。
一、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安全問題分析
(1)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正常運行需要一個良好的管理機制。在當前,數字圖書館的管理上還有一些問題存在,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由于高校管理層對數字圖書館的管理上缺乏科學性和嚴格性。根據相關專業(yè)人士分析,在信息系統(tǒng)入侵案例中占百分之七十的是內部入侵,所以,高校管理層對圖書館的安全管理意識一定要加強,否則出現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還有一些問題表現在安全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上,這種不健全的安全管理機制使得全體系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使得數字圖書館不能合理的充分發(fā)揮其作用。(2)版權問題。現階段由于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感到數字信息的便捷,人們在享受便捷的同事,版權問題也出現了一些危機。一些有惡意的個人或團體通過網絡傳輸,將其內容任意傳播。如果在沒有征得版權所有人同意的情況下,這就出現了侵權現象。(3)網絡信息服務安全問題。網絡信息服務,也稱因特網網上信息服務,指的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機構和行業(yè)利用計算機、通訊和網絡等現代技術從事信息采集、處理、存貯、傳遞和提供利用等一切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所需的網絡信息數據、產品和快捷的服務,讓人們從繁重是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享受網絡帶來的省事,省心,省力。網絡安全涉及的因素很多,如病毒感染、惡意入侵等等,病毒是當前網絡面臨的重要威脅之一,高校數字圖書館存有各種數字資源和大量數字圖書,一旦受到病毒的攻擊,其損失將是難以彌補。
二、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安全對策探討
(1)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安全防范體系正常運行的保證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沒有嚴格的安全管理體系作為后盾,僅憑安全技術防范是不能夠保障網絡體系在應對安全的。在應對安全技術和設施進行管理時,還應該通過制訂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來實施。健全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多方面,主要的內容是對安全管理范圍的劃分和對安全管理等級的確定。在實施的過程中還要嚴格管理網絡操作,制訂一系列措施,并對相關人員出入機房進行登記。(2)保護版權需利用數字水印技術。“數字水印技術”是互聯網上多媒體信息安全的主要技術手段。“數字水印技術”通過將各種版權標識嵌入到整個數據庫之中,如圖像、數字、序列號、文字等等,用來保護版權。數字水印技術是現階段比較先進的技術,其將創(chuàng)作者的信息以水印的形式嵌入到作品中,以確保數字圖書館中版權的安全,在保護版權的過程中作用明顯。(3)提高網絡信息服務的安全性系數。一是保護信息的安全應該利用利用信息加密技術。信息加密技術的先進性得到了各行業(yè)的支持,它是目前唯一的一種用于保證信息機密性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對保護信息的安全上通過各種加密算法,以很小的代價,達到對信息的最大保護,為網內控制數據、文件、口令、信息等數據提供支持。二是保護網絡安全應采用病毒防護措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研制出了多種計算機病毒,用來攻擊我們的電腦,達到謀取私利的目的。所以,必要的病毒防護措施是保護的重要保證。現在的一些殺毒軟件在單一主機上的殺毒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在面對網絡上的一些病毒的時候就不是很好用了。所以保護網絡安全應采用病毒防護措施。
參考文獻
[1]徐海軍,朱瑞峰.高校圖書館網絡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288~290
[2]趙幽蘭.高校數字圖書館網絡安全解決方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364~368
[3]周華生.高校圖書館網絡安全隱患及對策[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5(3):97~99
[4]張四大.高校數字圖書館數據及網絡安全維護方法[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