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課堂無為而治;增強師生互動的教學設計,完善互動內容。
【關鍵詞】教學有效性;知識吸收率;教學藝術
一、教學有效性的六項教師行為依據
美國教育心理學者鮑里奇(Borich)于1988年提出六項教師行為作為研判有效教學依據。
(1)教學目的的明確性(clarity)。明確性說的是課堂中講受的內容要有中心思想,目的性明確,不能星馬星空、不知所云,學生聽完課后云里霧里,一問三不知,學了和沒學一個樣,必須通過你的講授讓學生對本次課所講的主題或內容有深刻的理解或掌握。教師自己在內容上認知清晰度和口頭表達清晰度上對學生接受講授內容有很大的影響,也影響學生對講授內容的吸收程度。(2)教學的多樣性(variety)。多樣性指教學活動方法和內容富有變化、多姿多彩,而現在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手法單一,多數學生反映課堂的教學手段比較傳統落后,學生的參與度極低。(3)教學的任務取向(task-orientation)。教學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讓學生累積知識并創新。教師在具體教學主題上投入的時間越多,準備越充分,學生得到的知識廣度會增加。教師在教學中必需明確教學任務,能圍繞教學主題展開相關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習氣氛。(4)投入教學的程度(engag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教師課前準備教學內容的時間及實際用于教學的時間,作為一個好的教師,上課前應該準備充分,知識的延伸度要把握好,才能教的好。還應充分的準備本課題相關方面的知識來可以應付學生即時的需要及提問。(5)成功的班級經營(success class management)。教師善于管理或經營良好的班級學習氣氛有助于學生有效學習,如秩序不佳,則影響多數人上課專心程度及學習氣氛。有效能的老師會盡量減少學生的偏差行為;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習興趣。(6)師生互動關系(mutual interaction)。教師善于和學生交流或溝通,能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問。在傳統教學壓力下,教師宜鼓勵學生多發表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總結
(1)深入了解學生找準有效教學的契合點。經過筆者多年的摸索得出,以下情況下學生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教學的有效性能達到最大化:一是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時,他們學得最好也最有成效,知識的吸收率也最高;二是當學生自身狀態調整最佳狀態時,注意力就能集中,學習效率就能提高,知識的吸收率就很高;三是當教學內容生動、豐富多彩的被教師在課堂上呈現時,他們的注意力也能有效的提高,他們對知識的吸收率也能有效提高;四是當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本身所帶來的好處及有用性時,也能從心里來認真學習,知識的吸收率也會很高;五是當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討論中時,他們也能對知識很好的吸收;六是當學生被教師或同學鼓舞或被認可時,他們學習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七是當學生自己制定了目標或自我期望提高時,他們也會相應的提高學習的自主性,他們也能把以前不能學好的東西學得很好;八是當學生對任課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會把這種信任和熱愛轉投到本門功課當中去,他們也會很認真的學習,也能學得很好。(2)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心理學實驗材料表明:“人對信息的接受,視覺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5%,味覺占1%,其中視聽兩項合計達94%。而人對信息的記憶保存,單憑視覺為25%,單憑聽覺為15%,視聽結合可達65%。”。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相結合。(3)掌握教學藝術技巧。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要他學轉換為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學習的殿堂中來。(4)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指導。對學生分層次指導,讓學得好的學生去指導學得慢的學生,以點帶面來實現全部學生都學好。(5)學生學習要求“八先八后”。先預習后聽課;先思考后發言;先議論后請教;先理解后記憶;先筆記后整理;先復習后作業;先基礎后擴展;先規程后操作。
三、結語
只要能夠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并能夠有很好的語言魅力、能充分調動課堂的氣氛以高大的教師人格魅力來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肯定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中生物教學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式教學的實
踐與研究[D].學位論文岳秀娥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2]吳莎莉等.多媒體教學在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文化.2010
[3]劉黔欣等.信息技術與創新精神的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09
[4]肖川等.論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