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內涵就是為社會培養培訓高素質、技能型緊缺人才,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訓基地的建設來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和課程改革更需緊密結合,為人才培養創設職業環境,真正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職業環境
一、建設基礎性的實訓基地
(1)建立認知機制,激發學生興趣。一是認知。“為增長智慧增強技能走進來,為報效祖國服務人類走出去”,這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所以我們在新生人學的第一個學期所設置的新生入學教育課程中,便開設了實訓課程,讓學生在新的環境中所受的教育不僅包括思想教育、理論教育,還包括了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二是熟知。高職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能力強于抽象思維能力,光靠入學教育來激發學習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隨著高職院教學改革的深入,必須加大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比重,使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熟悉。組織學生參觀校內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情結;參觀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感受職業環境,為將來的就業定位做好思想準備,避免脫離現實的盲目行為。三是建立自信。高職學生的有一個特點是自信不足,剛剛經歷了中考的失敗,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信心。所以每年的技能競賽就顯的尤為重要,此時實訓場所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訓練平臺,在課外時間開放實訓場所,讓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加強自己的技能,走出學校參加比賽,無論是校級、市級還是省級、國家級,爭取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當省級、國家級的獲獎學生歸來時,是對其他學生的一種鼓舞。(2)創設“做中學”環境。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到知識,真正的做到“做中學”。高職學生區別于普高學生的特點是對專業理論課不感興趣,大部分學生理科基礎差,但對于動手熱情較高,因此,給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創造一個“做”的條件很重要。所以每學期必須根據學生所學的理論課程而設定相應的實訓課程,將基礎理論融進技能訓練中。(3)注重專業文化建設,提升職業素養。學校實訓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設施的環境文化布置是專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專業建設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而作為任課教師及實驗管理員必須對設備維護與使用及時做好記錄,并且在課程開設之初就需對耗材采購與使用有明確的預算。
二、建立企業模式,創設真實職業環境
(1)模擬企業工作環境,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一是項目引領。要讓學生具備職業崗位技能,以職業崗位為目標的教學場所是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部分,諸如“電子裝接工藝與技能訓練”、“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訓練”、“PLC編程及應用技術訓練”、“單片機應用技術訓練”等項目課程,當這些課程結束時,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職業鑒定,增加他們進入企業的籌碼。二是引企入校。以項目課程為載體而建設的實訓基地,面向的是專業崗位。但是參與建設實訓基地、開發課程的是學校的專業教師,故而與企業的實際生產有差距,若想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內實訓基地是很好的途徑,將企業生產線搬入校內實訓基地,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擔任教學,聘請企業的工程師作為外聘教師,固定來校給學生授課,從企業文化教育到生產線的正常運行與管理。(2)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創設企業工作環境。每年諸多企業都會進校進行招聘,大都企業愿意到高職院校招聘,其緣由是:本科生固然綜合素質較高,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狀,動手能力較弱。而高職學生恰巧彌補了這一缺憾。許多企業也從起初只愿意招聘實習生、畢業生到現在的逐漸關注在校學生,讓在校學生在課余時間到單位實習,親身體驗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既能做到定點培養,又能使這些學生在畢業后“為我所用”。
三、社會化培訓基地建設
校內實訓基地在發展過程中能逐步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基地品牌。這樣校內實訓基地除了完成學校的校內實訓課程的教學外,便可以擴大培訓項目,面向社會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培訓。先充分利用先進的設備、良好的場地,培養出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再面向社會開放,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實訓基地的建設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新形勢下,實訓基地企業化,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實訓,不僅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識地樹立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為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實際問題提供了保障,更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行業的實踐工作能力,是一種人才培養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楊水根.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
[2]李黎明.論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112
[3]萇建峰,賈芳,袁超.高等農業院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探討[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