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大學生就業難的時代主題入手,分別從三個方面簡要闡明了職業技術學院走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時代背景、理論意義和最終目標;并以遼河石油企業為例進一步闡述遼河油田職業技術學院走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主要途徑和具體辦法。
【關鍵詞】創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
一、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時代背景
自1999年我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大學擴招一方面圓了多數人求學的夢,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教育部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教高[2004]1號)。這一辦學定位既是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過去改革探索的經驗總結,也為我們今后的高職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絕大多數是2000年以后由具備條件的省部屬中等專業學校升格而來的,辦學性質由中等職業教育變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定位由高素質的勞動者變為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在此轉型的非常時期,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二、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理論意義
(1)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對學院發展建設具有積極作用。校企結合,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是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校企結合與產學研協調發展是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使職業教育更加貼近社會,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2)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為大學生實習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學生的生產實習是當前高校的難題之一,除了經費不足之外,工廠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或不能真正參與生產實踐,而產學研一體化與企業結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3)產學研一體化與企業結合對企業形成科技發展優勢。一個企業不斷依靠科學研究成果,不斷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的運行機制,核心問題是能否吸收足夠的科技人才,長期開展科學研究和提供足夠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普通企業要雇用多學科眾多科技人才為企業發展服務,一般是不可能的。但高校校辦企業卻有這種可能。可以在不脫離教學的情況下,吸收部分教師和學生開展科研工作。(4)產學研一體化與企業結合可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產學研一體化把高校與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使高校能夠以最快的時效實現科技成果產品化、商品化,因而縮短了從科研到生產的周期,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繁榮,使校企實現互利共贏。
三、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最終目標和實現途徑
(1)轉變傳統辦學理念,樹立服務油田意識。我院走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不僅是提升高職辦學實力,培養特色人才的現實需要也是拓展自我發展空間,服務遼河油田區域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們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屬于企業辦學,企業辦學的最大優勢在于同企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第一,要加強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廣泛與企業生產廠家、各用人單位直接建立聯系,人才培養直接與人才交流市場掛鉤。第二,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專業的設置、專業的去向,應隨著石油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調整。第三,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實驗和實訓基地。第四,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學校應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考核和評估體系,廣泛開展教學大檢查、學生學員評教等教學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科研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采用從高等院校招聘優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主干專業的重點院校的本科生,鼓勵本校教師攻讀在職研究生、二學歷教育,以及送高校進修培訓等,高職院校還可以依托各專業上的人才、技術優勢創辦相應產業的經濟實體,為教師從事專業技術研究提供用武之地。(3)發揮企業辦學優勢,搶占油田內部市場。職業院校應堅持實用性辦學原則,引導廣大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立足專業、立足崗位,深入開展科研工作,用知識和技能開拓市場,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一是以市場為載體,根據油田一線培訓工作需要,大力開展教學模具和音像教材的開發研制;二是開展局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努力完成好已在勘探局立項的科研項目研究;三是籌建石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努力為油田的勘探和開發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撐;四是全力支持以科技含量為先導的具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多種經營企業發展。
總之,產學研一體化是高職院校蓬勃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提高了教學質量,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把所學到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可讓學生帶著項目與企業合作或自己創辦企業,熔煉金領人才,把校企合作的模式真正落到實處,從而達到企業盈利與學院穩步發展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