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沌理論給公共管理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混沌理論基于對初始條件的分析給公共管理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我們可以把混沌理論的這種思想運用在電子政務建設上。本文從分析電子政務中存在的若干混沌特性出發,用混沌理論為現代電子政務建設提供新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混沌;混沌理論;電子政務
一、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由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首次提出,成為與量子力學、相對論比肩的三大科學革命之一。混沌理論最初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混沌理論中的“混沌”一詞,在傳統意義上,它是指“混亂、紊亂、無序和沒有規律性的事物和現象”。但是“混沌”作為一個科學概念,它又不同于其傳統意義的內容。愛德華·洛倫茲認為:混沌這個術語是用來指代這樣一種過程,“它們看似是隨機發生的而實際上其行為卻由精確的法則決定”。時至今日,混沌理論的基本體系日益走向完善,其研究和應用不僅開創了自然科學的新范式,而且其影響已經延伸到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的社會科學領域之中。作為研究復雜的非線性動態機制的混沌理論把偶然性、非線性、非平衡性、不穩定性帶進了公共管理的視野。在公共管理領域,我們對混沌理論的理解著眼于以下幾點:“一是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二是臨界水平,這里是非線性事件的發生點;三是分形維,它表明有序和無序的統一。”混沌理論不僅大大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并使人們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現實世界就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確定性與隨機性,有序與無序的辯證統一。目前將混沌理論與電子政務聯系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而應用混沌理論分析電子政務系統的特性,研究電子政務發展模式及其過程的管理,對發展電子政務具有重要的學術及實際指導意義,混沌理論為深入研究現代電子政務的不穩定性和復雜性提供新的理論手段和理論范式。
二、電子政務的若干混沌特性
作為一個非線性系統,通過對其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電子政務具有以下一些混沌特性:
(一)電子政務具有混沌系統的耗散性
混沌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混沌系統內部的各組成部分分別進行著信息、能量及物質的交換與整合,同時混沌系統與外界也進行著類似的交換整合活動。電子政務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門內部的電子化和網絡化辦公;二是政府部門之間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共享和實時通信;三是政府部門通過網絡與公眾進行雙向信息交流。除此之外,電子政務系統本身就處于社會、經濟的大系統之中,具有典型的耗散結構特征。由此可見,電子政務系統是一個既在內部進行交換,又與周圍環境也有交換的動態的開放系統。該系統在不斷地“耗散”從外界輸入的數據的同時,通過系統內部各種不同的轉換機制,再向用戶輸出信息。電子政務系統的這種耗散性使得系統在保持開放性、獨立性和靈活性的同時,又能產生系統在整體上的穩定性。
(二)電子政務具有混沌系統的非線性復雜性
混沌系統不僅僅是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保留其各個部分的性質和功能的基礎上,從而形成的整個系統新的性質和功能,也就是說混沌系統具有其組成部分所不具備的新的性質和功能。電子政務系統具有非線性,系統中幾乎每個環節都是非線性的關系。從服務對象來看,電子政務的四個主體:政府、企業、公務員和公民這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表現為非線性的特點,一方面在服務方面,不同的服務差異可能會導致對最終服務的接受者公眾產生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對政府業務流程的改革并不能產生一定明顯的效果。而且政府部門同時是以多種身份來參與電子政務的建設的,政府部門承當了用戶和管理者雙重角色,一方面它既是所有公共服務資源的使用者,又是這些公共服務資源的組織者。其它主體則充當著主動提供服務者、被動接受者、信息反饋者等角色,這使得主體之間的關系更加傾向于一種復雜的、非線性的關系。這些非線性關系的存在也正是電子政務系統無法用單一數據關系表示的根本所在,如何解決各個環節中的非線性問題,也是電子政務系統管理的重要方面內容。
(三)電子政務具有混沌系統的分形性
混沌系統是一個自相似的結構,在非線性、非平衡的過程中的混沌會產生一種吸引子,系統的狀態在吸引區向奇異吸引子匯聚,從而確保了它在整體上的穩定性和收斂性。這使得電子政務系統可在形態、功能等方面同時具有自相似性,也可使系統僅在某一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混沌系統的分形性同時提高了整體與部分之間多層次、多視角、多維度的相關聯的方式。比如,一個國家的電子政務系統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統,即從中央到地方逐級擴展開來的國家電子政務、省級電子政務、市級電子政務、縣級電子政務。在我國,國家級電子政務有中國電子政務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省級電子政務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的電子政務;市級電子政務包括282個地級市和374個縣級市的政府網站。縱觀不同區域的電子政務,雖然其層次性表現的都很明顯,但是不同層次的電子政務系統仍然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結構,具有分形性的特點。
(四)電子政務具有混沌系統的初值敏感性
從混沌學的觀點來看,電子政務系統屬于混沌系統,因為它具有混沌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對初值的敏感依賴性。混沌理論認為,混沌系統的長期行為和結果,會敏感地依賴于初始條件,其長期行為是不可預測的。初始條件十分細微的變化經過不斷地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相同的初始條件,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的“蝴蝶效應”就是這個特征的形象比喻,他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中國古代的“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也就是指這個意思。這種“蝴蝶效應”在現代電子政務建設中是屢見不鮮的,比如電子政務系統的結構、運行及控制方式都沒有大的改變,而一個微不足道的數據失誤就可能會導致政府信用危機。因此,電子政務的初值敏感性就要求我們不能忽略細小變化給復雜系統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
三、混沌理論下的電子政務建設
混沌理論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是永遠運動變化的,客觀環境也是永遠不相同的;面對事物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必然有其深層次秩序在指揮和引導這一復雜系統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運用混沌理論探索電子政務發展模式,就是要在電子政府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以變應變,同時在變化中把握秩序。不管是從全國電子政務系統的宏觀層面還是到每一層、每一部門的微觀層面都要遵循這一原則。
(一)規范、統一各地區電子政務建設行為
電子政務具有混沌系統的分形性,一個國家的電子政務系統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統,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結構,而且它們都在向一個“吸引子”匯聚,這個吸引子就是“陽光行政,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因此我們應該在尊重各種子系統差異性的基礎上,創建一些統一的原則性的規范:既要為各級政府配置合理的行政權力,也需要中央將電子政務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建設。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結合該地方的具體情況及發展要求,開展適合本地區的電子政務活動,滿足本地人民群眾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央在賦予地方相應行政權力的同時,也要在尊重各地區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方向,從不同地區的電子政務發展模式中找到共同點,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通過有效的管理,保證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權威性。與此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電子政務建設中還要做好利益的相協調工作,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信息交流。在中央和政府關系協調的基礎上,建立全方位信息共享平臺,不僅要建立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共享系統,還要對涉及到整體利益的信息、應該共享的信息都要做到及時共享,防止“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另外,要注意電子政務標準體系的建設,即總體標準、應用標準、應用支撐標準、信息安全標準、網絡基礎設施標準和管理標準等。
(二)創造復雜性,加強民眾參與
混論理論強調組織的復雜性、隨機性、不確定性的這些特征,電子政務系統都具有。混沌理論的的非線性觀告訴我們,將電子政務建設去簡單化和明確化,這不僅不可能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而且會產生負面的結果。因此混沌理論要求電子政務建設的轉變,由單一管理變為多元管理,不確定性取代確定性,增加其復雜性,要求其必須放松規制,公開電子政務內容,加強行政決策的民主性,允許和鼓勵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電子政務建設中來。
(三)重視組織的學習能力,努力打造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是當今公共管理界的時髦話題,混沌理論強調的是組織和個人學習能力的開發,以加強對變動組織和環境的適應性。雖然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復雜的環境,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不斷產生創造性的能量,通過不斷的學習,加強內部的交流與溝通,提高管理的水平,通過發揮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來打破既有的結構、規范和程序,在面對偶然的事件中能創新處理措施和辦法,從而推進電子政務的變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左林江.公共行政中的混沌與復雜性理論[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劉洪.經濟混沌管理——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
[3]羅章,彭莉,肖云.電子政務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SWOT分析[J].電子政務.2008(10)
[4]陳江,曹兆勇.牛鞭效應及其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04(2)
[5]相麗玲,蔡華利.電子政務建設的復雜性特征及其發展策略——基于CAS理論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7(21)
[6]張璋,武玉英.混沌理論與公共行政[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4)
[7]麻曉莉,盧文軍.混沌理論視野下的公共行政范式的轉變[J].理論導刊.2003(7)
[8]張亦春,周艷.混沌理論在我國貨幣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應用[J].當代財經.2005(2)
[9]趙聲馗.混沌理論視角下的電子政務建設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