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要遵循一定的行政倫理規范,而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符合行政倫理規范,需要一定的監督機制對其行為進行監督,探索構建行政倫理監督機制對規范我國國家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行政倫理;監督機制;建設
行政倫理監督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對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行為是否符合有關倫理道德原則與規范所進行的監察和督導。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符合行政倫理的行為準則,需要一定的監督機構及其進行監督和督促。分析行政倫理監督的特點、必要性、建設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行政倫理監督的主要特點
(1)監督主體的多樣性。行政倫理監督的主體不僅涉及垂直領導關系的行政機關之間及其自身,而且還包含政黨組織、權力機關、社會團體、普通公民等。行政監督主體的多樣性與廣泛性,為我國行政監督機制的構建提供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2)監督對象的特定性。行政倫理監督的對象是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更確切地講,是指行政人員的公務行為。但就我國目前的社會現實而言,行政倫理監督的對象還包括各級黨的部門、各級人大、司法機關、社會團體中的公職人員。(3)監督內容的廣泛性。不僅要對行政機關各部門、各級工作人員進行監督,而且還要對行政管理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行政監督內容不僅包括機構的行為,還包括組織的行為,它是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個人、組織與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行政行為準則和規范系統。行政倫理是行政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是針對行政行為和政治活動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范。
二、行政倫理監督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加強社會民主政治建設。國家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符合行政倫理,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符合行政倫理,才能促進社會的民主程度,才能整好的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才能更好的實現社會公共利益。(2)有利于增強行政人員的公仆意識。國家工作人員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服務的主體,國家行政人員的行為要收到行政倫理規范的約束,加強對行政人員行政倫理的教育及其監督,有利于增強行政人員的公仆意識,更好的工作和服務。(3)有利于保障行政機關、行政人員正當地行使權力。加強行政倫理監督機制的建設,有利于對行政機構及其行政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減少行政倫理失范現象的發生。保證國家公共權力使用的正當性。(4)有利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加強行政倫理監督,有利于對約束和規范行政倫理主體的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5)有利于減少現實社會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倫理道德失范現象。行政倫理監督機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國家行政機構及其行政人員的行為,減少其行政倫理失范行為的發生,如公車私用、貪污腐化現象的產生等等。
三、行政倫理監督機制建設
1.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行政倫理監督體系。(1)內部行政監督體系建設。第一,自我監督。自我監督是通過對行政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行政倫理規范,在實際工作中,將自己的行為和行政倫理規范進行比較,進行自我監督,發現問題,然后糾正自己行為的監督,如國家行政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將自己的行為與“八榮八恥”的要求進行對比,嚴格規范要求自己行為的監督。第二,行政監察。行政監督是國家機構中建立專門的行政監督機構,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行政人員的行為進行考察,并對其進行評價的一種監督,這是一種法制監督,具有法律規范效力性。第三,審計監督。審計監督是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財務狀況進行監督,財務監督,通過對會計檢查,發現是否參加私設小金庫、挪用公款等行政倫理失范行為。并對這種行為進行打擊。(2)外部監督體系。第一,權力監督。權力監督是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權力是否存在濫用行為的監督,社會群眾可以通過質詢權、視察、檢查權等權力和方式對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第二,政黨監督。各民主黨派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的監督,通過參政議政、質詢等方式對其進行監督。第三,社會團體及人民群眾輿論監督。社會團體及其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可以直接向各級行政機關提出詢問、要求、批評和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違紀、倫理道德失范行為;通過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揭露問題,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監督力量。
2.加強行政倫理立法,為行政倫理監督提高法律保障。加強行政倫理監督與道德評價的法治化,盡快制定相關法律和規范性文件,使各類行政監督評價具有明確具體的主體權限、法律依據、程序和手段。加強行政倫理立法工作,為行政倫理監督機制的構建提供法律支持,通過立法通過,提高行政倫理監督的合法性,有利于加強行政倫理監督的執行力、有效性,西方行政倫理監督除了注重制定廉潔從政的法律制度,強調監督機制建設,西方國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
3.建立與完善公正待遇機制。建立干部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這是廉政與公共行政倫理監督機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主要確保政府履行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項職能,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也就是說,公共財政要打破計劃經濟條件下財政大包大攬的支出格局,凡市場能夠起作用的,主要是競爭性、經營性領域的投資,財政不代替,做到“不越位”;而行政管理、國家安全、基礎設施、科教、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及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所必要的支出等社會公共支出,則在財政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通過綜合平衡,給予重點保障,努力做到“不缺位”。對于中國來說,建立與完善公正待遇機制還需要與公共財政建設緊密結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要打破計劃經濟條件下財政大包大攬的支出格局,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4.加強對公務員的行政倫理培訓教育。思想對行為具有指導作用,通過對公務員的培訓,可以提高公務員的道德修養,提高公務員的素質,有先進的行政倫理素質武裝自己的頭腦,潛移默化,對公務員在實際工作中的行為進行指導和規范,監督的最高境界是“沒有監督”,加強隊公務員有關行政倫理的教育,能更好的規范公務員的行為,這是實現行政倫理監督機制的重要組織部分。行政人員要自己加強修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要求,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5.建立和完善行政倫理監督機制的內容。有效的監督、評價必須以監督、評價客體切實處于被監督、評價之下為前提,要保證監督評價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增強行政倫理監督的執行力,行政倫理監督不是擺設,而是實實在在純正的,是行政管理體制的重要組織部分。
行政倫理監督是指有關監督主體對行政系統運用行政倫理標準進行評判,促使行政系統依照法律和倫理規范管理國家事務、自身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我國的行政倫理監督類型及其運行機制,是建立在現行的行政監督及其運行機制基礎上的,對行政系統進行倫理監督,是政治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行政倫理主體的公共性質,決定了行政機關、政黨、社會等監督主體有資格對行政系統進行倫理監督。這些監督是行政系統實現價值目標的重要推動力量。為保障行政倫理規范貫徹實施,必須進一步認真研究和完善行政倫理監督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保證各級干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服務,始終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康之,李傳軍.行政倫理學教材(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12,242
[2]欒鳳舞.完善行政倫理監督機制[J].大慶黨校論壇.2009(1)
[3]王偉.行政倫理概述[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羅德剛.完善行政倫理監督機制[J].探索.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