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是《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亞里士多德對于什么是幸福,實現幸福的條件以及如何實現幸福都作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其幸福觀集中體現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當今社會所有的人都在追求一種幸福的生活,但對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怎樣過一種幸福的生活卻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許多人因此淹沒在物欲橫流的生活中。分析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對于指導人們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幸福;幸福觀
一、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學家關于幸福的論述
畢達哥拉斯學派也不贊成以感官快樂作為幸福的最終目的,主張過一種自我控制和理性的生活。蘇格拉底認為,“人知道自己便會享受很多幸福,對于自己有錯誤的認識便會遭受許多禍害”。他以“善”為最高目的,以“美德”的實現為獲得幸福的手段。柏拉圖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幸福的真諦”。柏拉圖認為,人們的肉體感官需求是最低層次的,所有物質幸福的追求都是虛無縹緲的,德性和智慧才是人生追求的真正幸福。
二、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1)幸福是最高善。亞里士多德認為:“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他認為我們活動的目的是善,而最終目的是至善。因此,如果在我們活動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當作目的的,我們以其它的事物為目的都是為了它,如果我們并非選擇所有的事物都為著某一別的事物,那么顯然就存在著善或最高善。亞里士多德認為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從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是最完善的,而幸福最能夠被看作這樣一種事物。其后,亞里士多德話鋒一轉開始闡述最高善與政治學的關系,他認為其他學科都是為政治學服務的,既然政治學制定著人們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法律,它的目的就包含著其他學科的目的。所以這種目的一定是屬于人的善。他認為:“盡管這種善于個人和于城邦是同樣的,城邦的善卻是所要獲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美的最高善。”從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城邦的善是更重要更完美的善。當亞里士多德說完最高善與政治學的關系后回頭重新解釋最高善,他認為:“我們把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稱為最完善的,與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會被一種事物。”所以,維持人的生存和發展基本的物質東西只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和有用手段,是獲得幸福的工具。(2)幸福具有持久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作為一種合德性的活動具有持久的特殊性質。它們甚至比科學更具有持久性。在這些活動中,越高級的活動就越持久。因為許多最幸福的人把他們生命的最大部分最持續地用在這些合乎德性的活動上。”(3)幸福是靈魂的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幸福是有基本物質條件的,它不是一種空想活動,而是一種需要實現的理性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既然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乎于完滿德性的現實活動,我們就必須觀察和學習德性的本性。”所以說幸福不在于分分秒秒的獲取,不在于不確定的因素,而在于一生中合乎德性的持久的活動。
三、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對現今人們追求幸福的啟示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闡釋了幸福的獲取,他說:“幸福是通過學習、某種習慣或訓練而獲得的,還是神或運氣的眷顧。如果有某種神賜的禮物,那么就有理由說幸福是神恩賜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幸福是人們所擁有的最完美的東西。不過,即使幸福不是來自于神的恩賜,而是通過高尚德性或努力的學習或持久的訓練而獲取的,它也仍就是最為神圣和完美的事物。因為德性的回報或結果一定是最好的完美的,必定是某種神圣的福祉。”對于這個觀點來看,幸福也是人們廣泛擁有和可以獲取的。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中告訴我們幸福的獲得并不是神眷顧和恩賜的,也不是幸運或機遇的恩賜,而是需要通過人的努力和實踐爭取獲得的。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其他目的的目的,幸福的實現過程是不間斷的。健康、維持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基本物質資料、品德等等都是實現人生幸福的必然因素,為了人生的終極幸福我們必須努力付出,不斷積累人生幸福的物質資料和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對現今人們追求幸福生活具有深遠的意義。亞里士多德讓幸福成為多數人通過不斷努力可以真實地獲得,使幸福通過努力可以獲得深入人心,使幸福具有了可實踐性。因此現今的人們要不斷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使我們的知識儲備不斷積累,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完善思辨能力,使我們的品德始終與最高的德性標準相統一,相信幸福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后天的不斷實踐所獲取的。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