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不斷深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一種新型的動員模式--\"精確動員\"日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并不斷用于戰爭實踐。所謂精確動員,精確動員要求需要什么動員什么,需要多少動員多少,特別是在作戰物資上,頗有一種精打細算、夠用就行的味道。
【關鍵詞】軍事理論;精確動員;新軍事變革
一、精確動員的優勢
(1)精確模擬。精確動員竭力追求以最小的動員范圍達成最大的動員效果,盡可能使戰爭對人、財、物等資源的需求與動員轉化的供應之間達成或接近一致。美軍先后在“千年挑戰-2002”軍事演習和“內窺-2003”指揮機關模擬演練中,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戰爭過程,對伊拉克戰爭可能的規模、兵器兵力配置、各種物資需求、戰斗毀傷評估等各方面進行了精確推演,預先取得了與戰爭實際極為相近的各種動員需求數據,模擬了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可能,使戰前動員工作頗具針對性。以至于有人評價說這是一場在實驗室里誕生的戰爭,也正因為有了對戰爭的準確估計,戰爭中方能實施精確的動員保障。(2)資源可控。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向中東運送了約4萬個集裝箱,但由于標識不清,其中2萬多個集裝箱不得不重新打開、登記、封裝并再次投入運輸系統,當戰爭結束后,還有8000多個打開的集裝箱未能加以利用。美軍為解決物資在請領、運輸、分發等環節中存在的這一嚴重現實問題,研制出了“資產可視系統”。該系統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絡、聯合資源信息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綜合在一起,從而使得聯合部隊指揮官可以不間斷地掌握全部后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是通過往每個運往海灣的集裝箱上加裝SAVI科技的射頻衛星芯片,準確地追蹤了國防部發往海灣的4萬個集裝箱,從而全程跟蹤“人員流”、“裝備流”和“物資流”,并指揮和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使物資的供應和管理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3)有的放矢。精確保障是精確動員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要求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哪里缺哪里補”。精確動員適時、適地、適量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動員力求“精準”,美軍將這一理念在伊拉克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的一個裝甲團,從伊科邊界出發前只攜帶了大約能行駛400公里的油料,在快速推進至納西里耶以南地區時,設在科威特的后勤基地精確測定出該團位置,隨后由美運輸直升機向該部隊所在的地點直接空投了軟體油料,坦克履帶從軟體油料上軋過,在數噸重的壓力下,油料自行通過導管補充到坦克里,坦克即可繼續前進。
二、“精確動員”的局限性
(1)精確模擬存在誤差。戰前對戰爭的精確模擬是實現精確動員的前提,但是,精確往往是相對的,現實戰場與實驗室畢竟有很大差距。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數字化四師按計劃運至土耳其境內,準備由此向南發動進攻。但土耳其政府臨時決定不允許美軍在其境內發動進攻,迫使美將四師運回。這一變數,使美國不得不重新制定相關的動員計劃,精確動員不僅未達到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資源。(2)對技術依賴性大。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是精確動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伊拉克戰爭中,起初聯軍準備利用“全資產可視系統”、“全球戰斗勤務支援系統”等信息網絡,實現對動員活動的遠程、連續、實時控制,基本達到“供求一致”的精確動員目標。但據英國國防部2003年12月11日伊拉克作戰“鑒往知來”的報告指出:“全資產可視系統”只能跟蹤前送至科威特主要基地的裝備,一旦集裝箱和貨物托架被打開,所裝貨物被運到具體部隊,這種可視性就不存在了。(3)具體保障時難度大。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采取“快速推進”和“蛙跳式”戰法,由于沒有建立足夠的中間基地,沒有相應的物資儲備,加之后方補給線太長,在美英“禮拜攻勢”未果的情況下,后勤物資很快告罄,連食品、飲用水等都成了問題。
三、對我軍戰時財務保障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進行戰時財務保障要事先對戰爭所要消耗的財力做出預測,但不能僅停留在實驗室的仿真數據上,要考慮到國際與國內的多種情況來制定多個動員方案,有多手準備。啟示二:信息化戰爭中,財務保障不能完全依靠“精確保障”模式。對于以往戰爭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方法要辯證地繼承和發揚。財務保障務必要做到留有余地、保持彈性,寧可“結余上交”不能出現不夠用的情況。啟示三:要加強平戰結合的財務動員體制建設。加強平戰結合的動員體系建設,一是要不斷完善財務動員法規制度,做到動員工作有法可依,行動有據,克服因法制不全而出現的隨意操作現象,保持動員的權威性;二是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結合市場經濟實際,注重軍事工業經濟效益與國家國防效益的融合,寓軍于民,創造“雙贏”局面,為戰時財務動員打下基礎;三是要加強和重視平時的財務動員演練,對戰時各種復雜情況進行預想,不斷強化演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掌握必要的動員數據,為戰時實施精確保障作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