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腕兒導演當中,姜文每一步似乎都走的“非常小心”。但如今的他毋庸置疑地進入在中國導演界的F4當中,霸氣與才氣十足。但與其他導演相比,姜文頗有哲意的口才,更是令人不禁感嘆!
記者問:“很多圈內人早就看出你能拍商業片,對于你一直走低產道路,是否是對作品感覺焦慮而不自信?”
姜文回答道:“我要焦慮,為什么17年只拍四部片子呀?我總覺得我做的東西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耐看。我不愿意,到時候人家說我拍的什么爛電影,要使未來的年輕人說:“老姜,不錯。”劉翔也知道,不跨欄,腳筋就不折;但他也知道,就算腳筋折了,榮譽也在,也牛啊,他就是比全世界人跑得快,對吧!對劉翔來說,就算是平常走道,他也比別人走得快,就是帥!我覺得各行各業,都應該做一點向極限挑戰的事。
對于低產的姜文,不免有圈內同行或者媒體懷疑其對影片追求過高,而顯不太自信。面對質疑,姜文并沒有回避,而是在極力地要求自己要打造經得住時間考驗而且耐看的作品,生動地闡述了人要經過坎坎坷坷才會成功,我們應該接受極限的挑戰,而不應該刻意追求數量或速度。
記者問:“對《子彈》票房沒有期待?”姜文莞爾一笑,“在家都不管錢,我兜里都沒錢,我甚至都沒錢包,我對錢這個事情一點興趣都沒有?!?/p>
記者繼續追問:“票房重要還是獲獎重要?”
姜文說:“都重要,關鍵是看什么樣的片子。有些片子沒有票房,能獲獎是最重要的,有些片子是為票房拍的,得獎不得獎無所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事情,更不能完全用市場來衡量所有。當然電影有作品的屬性,有宣傳品的屬性,也有商品的屬性,但是無論怎么說,電影本身是從作品派生出來的另外兩個屬性,這個如果完全喪失了,大家也會拒絕的。東西要看質量,光想掏人家兜里的錢,誰也不傻。
觀眾們一致認可姜文是位好導演,然而好口碑并不代表著高票房。記者總愛哪壺不開提哪壺地追問票房,而姜文則自嘲回復,盡顯姜氏幽默。在回答記者票房與獲獎哪個重要時,姜文多面分析,深入淺出,得出“東西要看質量,光想掏人家兜里的錢,誰也不傻?!钡慕Y論,令人深思。
一次,《北京青年周刊》的一個節目里,主持人問:“有人感覺你比較傲,你怎么看?”
姜文說:“我不能叫傲,只是直接一點,直率一點。因為我們很多災難的根源是因為人們揣著明白裝糊涂,以為是在蒙別人,實際上把自己蒙了。這是在耽誤工夫,會給制造惡果的人帶來一些機會,所以我不希望繞來繞去,所以大家可能認為我有點傲慢,因為我直,很有可能暴露我跟別人不同的觀點……”
姜文極強的個性和火爆的脾氣,是圈里圈外有目共睹的,當主持人爆料有人抱怨姜文高傲時,姜文則一針見血地指出災難的根源是因為人們揣著明白裝糊涂,這樣既耽誤了工作,也蒙蔽了自己,倒不如直率一點,更顯真誠。
一次,姜文做客《明星訪談》,有網友問道:“國外好像并沒有什么電影學院或戲劇學院科班的院校,你覺得演戲需要培養嗎?還是天生就有這種才能?”
姜文說:“學校好像比爐子,有些人是西瓜,一煮熟了還沒法吃了;有些人是黃瓜,生著吃也行,炒炒吃也行,看是什么人。不能因為這個,爐子都不要了,不要廚房了。學校是應該有的,應該讓大家有一個受教育、受熏陶,彼此感染的場所。很多人愿意相信道聽途說,不愿意認真研究問題,面對著機遇也抓不著。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學校的問題,是因人而異,是黃瓜、是西瓜看怎么對待的問題?!?/p>
對于演戲是否需要教育培訓,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姜文則以“爐子、西瓜和黃瓜”為例來巧妙比喻,通俗易懂。他提倡接受教育是必要的,面對機遇,不可道聽途說,應該認真研究問題,否則會失去機會。
姜文作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界的一個奇跡,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震撼和感動。人氣飛的一路暢通的姜文,“姜”語老辣,出口不凡。期待姜文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