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2年的到來,《有感而發》將取代《檔人心語》,成為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年,《北京檔案》的一個新亮點。《檔人心語》于2007年開欄,今已歷時5年。何為《檔人心語》,開欄首期編者按曰:“檔案人內心之實話也。而解讀檔人心語,便是本欄宗旨。”本此宗旨,《檔人心語》載文50余篇,從內容看,大體為五方面:
一是關注大局。《檔人心語》雖屬副刊中僅有一個頁碼的小欄目,但在圍繞中心工作、弘揚主旋律上當仁不讓。開欄之年,正逢黨的十七大召開,迅即推出“解讀十七大報告的寫作特色”一文,從寫作角度宣傳十七大精神,頗有新意。后又撰文“創建學習型檔案館,爭當學習型檔案人”、“精心規劃‘十二五’,打造未來新十年”、“實施人才強檔戰略,激發檔案隊伍活力”,并收官于“充滿自信的檔案文化”,彰顯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二是謳歌新風。《檔人心語》以歌新時期檔案部門的豐功偉績,頌檔案人的愛國創新為己任,在“感悟《檔案與你同行》”中,謳歌檔案演講比賽;在“讀‘駕駛員奧運志愿者風采錄’有感”中,謳歌參與投身奧運的檔案人;在“贊檔案學會舉辦《檔案見證北京》系列講座”中,謳歌檔案文化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普及工作;在“可圈可點的《政策解讀》欄目”中,謳歌刊物新增欄目的可讀性;在“石景山區檔案館率先實現館藏數字化的啟示”中,謳歌致力檔案業務的領跑者。
三是感悟人生。人生之厚重、人生之精彩,需要不斷地感悟。雖說不能游戲人生,但從游戲中卻能感悟人生。“打保齡球的感悟”,就讓我們從游戲規則中,悟出抓住機遇很重要、忽冷忽熱誤人生的道理;而“感悟超越自我”,更是因為北京殘奧會的精彩,告訴了人們:你也許超越不了他人,但只要努力,就能超越自我;此外“來自電影《楊善洲》的啟示”、“高君宇英文病歷檔案的啟示”,都讓我們“感悟‘學習司馬遷,當司馬遷’”,“還是要講干一行愛一行”。
四是提倡思索。孟子曰“心之官則思”,生活工作中的許多看似平庸瑣碎的小事,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難發現其背后的奧秘與哲理。眾多檔案人退休后被返聘,本不足道,但若升華到“對檔案職業的重新思考”,就會陡增檔案人對檔案事業的自信;“從博物館失竊看檔案館的安全”,進一步說明“三個體系”建設中,檔案安全體系的建設是壓倒一切、居于首位的,這絕非杞人憂天。至于“職稱”和“稱職”、“評獎”和“講評”、“職業”和“事業”、“讀書”與“看書”、“給力”和“借力”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區別和關聯,都在相關文章中,有專門論述,發人深省,啟人心扉。
五是閑話寫作。這既是欄目的開場戲和專題戲,也因文章多達十余篇,且自成系列,成為欄目的重頭戲和系列戲。話題緣自也是檔人的檔刊編輯,首先披露了心語,“若問編輯所盼:最盼文筆好的來稿,讀者喜歡,雜志生輝。若問編輯所怕:最怕文筆差的人情稿,登吧,給讀者添堵,讓雜志跌份;不登吧,影響作者評聘職稱,有誤錦繡前程,更怕影響關系,傷了和氣。思前想后,請來‘知心大哥’專為本欄撰寫一組有關寫作心得體會的系列文章,意在通過強基固本,提高寫作的基本功。”遂有“筆耕不輟話苦樂——從培養寫作興趣談起”、“亦師亦友亦園地——讀刊評刊用刊的奧妙”、“勿以善小而不為——練筆始于‘小豆腐塊’”、“書山有路勤為徑——讀與寫的辯證關系”等寫作經驗之談。雖無高深理論,卻皆為提高寫作能力的真知灼見。
此外,《檔人心語》也在探索中形成了欄目特色:一是以小見大,不尚空談。“漫話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感悟‘日子過得真快’”一文,就是從日子過得舒心,生活節奏變快說起,歷數了檔案部門的諸多變化。“漫話‘保存城市記憶 服務科學發展’”一文,就是從市檔案局大門迎面墻上的12個赫然大字說起,條分縷析闡明了“保存城市記憶”與“服務科學發展”、“自身科學發展”與“服務科學發展”的辯證關系。二是實事求是,力戒片面。“漫話首屆‘檔案館日’”一文,既高度評價了“檔案館日”具有服務市民,規模宏大;媒體關注,影響巨大;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重大作用;又指出就全國而言,“檔案館日”活動尚未制度化、普遍化,因之,要規范活動的名稱、時間和內容。
盡管如此,從《檔人心語》欄目名稱即可看到其限定作者必須是檔案人的局限性。而要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現檔案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把檔案文化普及到廣大民眾中,光有檔人心語是不夠的。特別是北京精神提出后,顯見《檔人心語》欄目不符合“包容”的要求。為此,本刊編輯部在辭舊迎新之際,以《有感而發》取代《檔人心語》,實為順應形勢、吐故納新的明智之舉。因為新的欄目,不僅檔人可有感而發,所有讀者都可有感而發。故在《檔人心語》圓滿落幕之際,筆者誠盼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年,應運而生的《有感而發》欄目,不僅能像過去5年來的《檔人心語》欄目那樣,生動活潑,而且凸顯包容、廣攬作者、爭奇斗艷、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