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這是課文《爬天都峰》中老爺爺和“我”分別說的兩句話。我們可以試著把兩句話中的“也”字去掉,那就成了——“小朋友,你來爬天都峰?”“老爺爺,您來爬天都峰?”既然句子仍然說得通,那為什么作者還要加一個“也”字呢?“也”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呢?
“也”字在字典里的解釋是同樣、并列的意思。在這里,我們如果站在老爺爺的角度去說這句話,就會想:“我來爬天都峰,這個小孩這么小,還是個小女孩,‘也’來爬天都峰,她爬得上去嗎?”同樣的,我們站在小朋友“我”的角度讀第二句話,會想:“我來爬天都峰,老爺爺這么大歲數,‘也’來爬天都峰?這么大年紀了,他能爬得上去嗎?”可見,同樣的“也”字,看似多余,其實表現了兩人各自的心理活動。同時,這兩個“也”字的運用,也使讀者產生了繼續閱讀的興趣,想看看這一老一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