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會“冬眠”,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但若說在自然界里還有會“夏眠”的動物,就鮮為人知了。你知道它們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嗎?當然是避暑了!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呀?那就快來看看吧!
★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以蚯蚓為食的箭豬。由于炎熱的夏天,蚯蚓不能在較淺的地表層生活,箭豬沒有了食物,也只好阿進入長時間的夏眠。
★干旱少雨的盛夏一來,非洲大沙漠里的蝸牛就鉆到殼里酣睡起來,看上去像個空殼藏在沙礫中。天氣一轉涼,沙漠里降了雨,它又吸足水分爬出來活動。
★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里的泥鰍,到了夏天河水干枯時,它就鉆進泥漿里不吃不喝,進入夏眠狀態,只靠它那特殊的腸子來呼吸空氣,維持生命。
★非洲肺魚是最有名的夏眠魚類,當雨水充沛的時候,它可以用鰓痛快地呼吸。等到了干旱季節,沼澤地帶干涸了,非洲肺魚便鉆進爛泥堆里睡眠。由于天氣炎熱,外面的泥堆早已被烘干,無形中成了一個泥洞,非洲肺魚用嘴打開一個“小天窗”,然后自己又從皮膚上滲出一種黏液,使泥洞的壁變硬,通過洞口用肺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
★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種大蜘蛛,每到夏季,它便自己挖成一口直徑2.5厘米、深40厘米的井,并在井口處吐絲結一張大網,以遮擋夏日熾烈的陽光,然后躲進井底開始睡眠。
★非洲東南部印度洋中馬達加斯加島上住著一種小狐猴,只有20厘米高,胖乎乎的,兩只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軀稍短,在酷暑干燥的季節,有夏眠的習性,此時依靠尾巴里所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海參生活在海藻茂密的海底巖石縫里和淺海底部泥沙里,是一種全身長滿肉刺的動物。因為海參以小生物為主食,當海底生物多的時候,它過著舒服日子。然而,海底的小生物對于海水冷熱變化是十分敏感的,白天海面水暖,它們就會上浮;夜晚海面水冷,它們就退回海底。入夏以后,因為太陽光強烈照射的緣故,上層海水溫度較高,這時海底里的小生物都浮在海面,進行一年一度的大量求食和繁殖活動。而留在海底里的海參,卻迫于夏季食物中斷,寸步難行,無能為力,只好進入夏眠了。
★在北美洲,每當酷暑到來的時候,某些地區的花粟鼠和帶有斑紋的松鼠,一反蹦蹦跳跳的常態,將身子蜷縮起來,躺在自己用樹葉鋪成的“臥室”中,酣睡不醒。這時候,它們身體冰涼,仿佛死去了一般。過了一段時間,當暑威漸消,天氣轉涼的時候,這些小家伙就又活動如常了。
除了夏眠避暑外,這些聰明的動物還有好多妙招哦!一般來說,人和動物在夏天都不愛動,奇怪的是,有些動物卻正是靠身體的局部運動來降溫的。
★馬身上有許多汗腺,熱了就出許多汗來調節體溫,一出汗就像洗了冷水澡一樣涼快,防止中暑,不需要避暑。
★兔子有一對長長的耳朵,到了夏天,耳朵里血液流動更加流暢,兔子就扇動這對大耳朵,把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
★為減少陽光的照射面積,袋鼠采取弓著身子的辦法。當氣溫超過35℃時,如果找不到天然的水來降溫,它們就用自身的水來降溫:不斷地用舌頭舔自己的前爪,靠口水的蒸發讓體溫降下來。
★持續的高溫會讓沙漠里的鴕鳥拼命拍打翅膀——鴕鳥的翅膀是它們與嚴寒和酷暑斗爭的武器,翅膀外側皮毛厚重,冬天可以擋嚴寒,內側光禿,夏天拍打翅膀則可以解暑。
★為了給蜂房降溫,工蜂會運來水,灑在窩眼周圍,而另一部分蜜蜂則在蜂房的入口處整齊地排成一行,用雙翼使勁地往里扇風,從而加快水分的蒸發,以帶走蜂房內的熱量。
★海馬則是一種少見的能分泌“防曬霜”的動物,它們一旦感到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就會伸展四肢,一動不動,分泌出一種紅色的黏液——這就是它們的“防曬霜”。
★長尾猴在天熱時總愛搖擺它那條長長的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里有一條特殊的靜脈,能將體內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散發出去。
★最會戲水的陸地動物要算大象了,它們會游泳,喜歡在泥水里打滾,更好玩的是它們那長長的鼻子還是玩水的法寶——當一群大象聚在水邊時,總是用鼻子吸水后再給同伴噴水,既是玩耍又能避暑。
★天氣炎熱時,駱駝便升高自己的體溫,直到超過外界的氣溫。這樣既不會出汗,又減少了體內水分的蒸發。夜晚,駱駝的體溫又隨著外界氣溫的降低而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