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突至,北京電視臺新聞部立即成立了暴雨報道專項組。由于受到大暴雨導致的信號衰減的影響,臺內的衛星、微波等傳輸設備的信號穩定性無法滿足新聞播出的要求,而在暴雨第一現場的一線直播車更是被困在積水與車海中寸步不得行,無法進行正常直播。臺里根據實際情況立即實施緊急預案,近七成的前線記者改攜3G直播系統奔赴救災第一線,在暴雨中進行長達16小時的單兵式新聞直播報道,及時向民眾傳遞暴雨的緊急情況以及北京市政府、人民解放軍留在救災最前方的感人畫面。
廣播電視行業在互聯網信息大量涌入的情況下,怎樣提高新聞獲取的時效性,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的衛星、微波等傳輸方式,雖然傳輸技術、穩定性都相當成熟,但存在著時效性、區域性的種種限制,很難滿足前線記者對新聞素材快速回傳或突發性事件快速實時直播的要求。經過北京電視臺新聞部和網絡部的共同調研與測試,得出結論:“3G新聞傳輸系統”可以突破新聞采集的地域、地形、溫度等極端環境限制,滿足信號傳輸的高品質和穩定性等要求,是衛星、微波傳輸的有效補充手段。為實現新聞素材快速回傳及突發性事件的實時直播,北京電視臺引進TVUPack 3G新聞傳輸系統,并在今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的新聞直播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北京電視臺3G傳輸系統平臺是針對突發新聞事件的現場即時報道,轉播車去不了的地理環境直播報道、高速行駛環境報道以及新聞發布會報道等情況的綜合全媒體傳輸制作系統平臺。該系統平臺利用TVUPack等3G、4G移動傳輸設備連接新聞現場的拍攝攝像機,把采集到的高標清新聞素材通過擁有自主研發的反向復用及前向糾錯技術,利用無線網和互聯網回傳到電視臺的接收服務器平臺,通過硬件的編解碼,以SDI和視音頻文件及流的模式把節目素材直接傳輸到演播室現場或節目制作編輯網。實現新聞節目快速反應,提高直播、對播節目報道的豐富性和互動性目標,很好的展示了新媒體技術在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
傳輸系統平臺包括三個部分,分別為移動傳輸背包(采集信號,通過包內的無線網卡復用進行信號傳輸)、無線網絡、電視臺內的接收制作平臺。使視音頻數據傳輸過程不受區域空間限制,傳輸的數據具有加密性,傳輸信號的好壞僅受限于網絡質量。即使高速移動環境,該系統也可保持視頻數據的穩定實時傳輸,在切換運營商基站時,不會出現停頓、丟幀、馬賽克等現象。
系統遠端傳輸支持多網絡分發技術,自由接駁2G/3G/4G傳輸卡,遠端背包能夠把1路視頻通過至少8路3G、4G網絡、1路WiFi和1路有線網絡同時傳輸。若遠端出現誤碼或者某路網絡連接丟失,遠端設備通過前向誤碼糾錯技術和反向復用及前向糾錯技術,可自動通過其它網絡把丟失的數據或修正的誤碼傳輸回接收服務器平臺。
系統遠端傳輸設備能夠存儲長不少于6小時的高畫質、碼率在5Mb/s或以上的720*576視頻錄像到固態存儲(SSD)。在直播傳輸的同時把視頻以高質量畫質存儲到到SSD中,該視頻可以作為視頻源,在網絡好的情況下實現視頻的實時編碼傳輸,進行實時直播;在網絡不好或者網絡中斷的情況下,可自動把拍攝的視頻以高質量格式存儲到SSD中,在有3G、4G信號的時候通過內部設定好的編碼參數把高質量視頻進行設定碼率編碼并以文件或直播流的形式傳回接收端,該視頻文件的碼率不受傳輸速率的限制,可保證不會出現受無線網絡影響可能出現的馬賽克、靜幀等現象,可作為收錄和編輯的高質量視頻文件。
系統容許使用者設置“端到端”的總延時時間(從采集端的信號采集到接收端輸出的整個系統延時)。在低延時的應用場景下(如現場與主持人做對播),可做到穩定3秒的端對端時延。在網絡波動較大的環境下,通過增加系統延遲,提高視頻圖像質量和穩定性。手動預設的“端到端”延時和實際的端對端延時誤差不超過1秒鐘。并且設置好后,整個傳輸過程的實際端對端時延維持固定,不會變化。
該系統通過無線網絡傳輸的視頻圖像符合廣播電視播出標準,支持PAL、NTSC、1080i、1080P、720P多種視頻輸入格式,支持嵌入式SDI、AES/EBU、模擬平衡多種音頻輸入格式,支持CBR(固定碼率編碼)和VBR(動態碼率編碼)兩種編碼方式,支持高效率的標清H.264編碼,可編碼傳輸滿幀率(PAL 25fps、 NTSC 30fps)的標準清晰度D1(720*576)的視頻信號。
系統可以支持智能終端回傳控制軟件,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遠程控制接收平臺,以圖形界面的方式設置視頻編碼的碼率、端對端的傳輸時延、監控每一張3G卡的連線狀態以及進行自定義命名、快編等操作。
時至今日,3G傳輸系統已經使得北京電視臺的新聞采集模式實現了巨大的變革。預計在未來,北京電視臺還會引入更多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先進系統和應用模式,與傳統廣播電視系統相結合,將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的節目內容呈現給廣大電視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