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設計博物館年度設計獎”創立于2003年,當時它的名字叫“年度設計師獎(Designer of the Year)”,主要用來獎勵英國本土設計師。2007年,這個獎項更名為“年度設計獎(Designs of the Year)”,評選范圍也開始面向全世界,并擴展為建筑、平面、時裝、新媒體、產品、家具和交通設計七大類別。2012年,這個獎項步入第九年,影響力越來越大,入圍的設計作品也頗具分量,比如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中國廣州歌劇院、霍普金斯設計的倫敦奧運會自行車館、三宅一生設計的時裝“132 5.”。最終,由愛德華·巴伯和杰伊·奧斯格比設計的2012倫敦奧運會火炬贏得了今年全場大獎。
審視年度設計獎的提名作品,我們會發現很多創造并不局限于單純的設計層面,而是融合了新聞性、用戶體驗、最新科技和多種藝術元素,同時也彰顯了明星設計師的獨特語匯。從這個意義上說,設計不只是設計中的設計,也是設計外的設計。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廣州歌劇院榮獲了建筑設計類的提名獎。這個建筑巧妙融合了周圍地形,營造出渦旋式的動感與空間,外形就像置于平緩山丘上的兩塊礫石。歌劇院的走廊、波浪式的造型和俯沖式的墻體等不同部分的幾何造型,構成了強烈反差和戲劇性的視覺張力。
設計師的明星效應
設計圈就是半個娛樂圈,在設計圈也有一些光芒閃耀的人,他們具有風格顯著的設計語言和特立獨行的性格,一舉一動都會被媒體競相報道,這就是所謂的“明星設計師”,他們的設計作品也成為人們討論與評判的對象。諸如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川久保玲、庫哈斯、三宅一生等都可以歸類于這個超級設計明星陣營。

2012年度最佳時裝設計獎授予了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的“132 5.系列”。這一系列的設計靈感源于日本折紙,最大創新之處在于每件時裝都由一塊布料剪裁而成,并且可以折疊成一個完全規則且富有美感的平面幾何圖形。名稱中的四個數字也具有特殊意義:“1”代表一整件面料,“3”代表三維立體,“2”表示折疊后的二維形狀,“5”則代表全新的立體體驗。該系列共包括10個幾何圖案,可以伸展成襯衫、褲子、短裙和連衣裙。

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品牌設計團隊為凱特·米德爾頓(Kate Middleton)設計了婚紗。雖然麥昆已經辭世,但是他的影響力至今綿延。這款婚紗在威廉王子婚禮中顯盡風采,并且成為時尚界矚目的焦點,革新了婚紗設計的潮流。
科技的創新應用
科技是社會各個領域前進的加速器,對設計來說也不例外。科技與設計一旦相結合,往往能創造性地把設計師頭腦里的構想轉為現實。而新產品一旦問世,也將隨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甚至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
瑞典設計師安娜·豪普特調查了人們騎單車不喜歡戴頭盔的原因。她發現傳統頭盔過于笨重,攜帶和存放都不方便,而且外形不夠美觀,還會弄亂騎行者的發型。于是,她設計出一款隱形自行車頭盔。騎車者可以把它戴在脖子上,看上去就像衣領或者服飾配件一樣。一旦發生事故,頭盔內置的傳感器能讓安全氣囊在0.1秒內充氣膨脹,全面保護騎車者的頭部。雖然只是一個自行車頭盔,設計師卻綜合運用了材料科學、傳感技術、數據分析等多種前沿科技。

戈登·默里設計公司(Gordon Murray Design Limited)設計了純粹靠電力驅動的T.27城市汽車,最大限度減少了材料的使用,并盡力降低碳排放量。設計師采用一系列最新環保科技,讓這款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平均值低42%,成為世界上碳排放最低的汽車。
對于在城市中辛苦打拼的白領而言,去大型超市購物有時是件苦差事。針對這個問題,韓國第一企劃廣告公司幫助樂購(Tesco)創建了虛擬商店。這個虛擬商店不僅存在于網絡,同時也設置在客流量較大的地鐵站或公交站。人們在等車時,就可以用他們的智能手機掃描QR碼完成購物。
新聞性的設計
大部分設計作品就像午夜行船,湮沒在茫茫世界無人所知。也有另外一些設計,剛一問世就受到萬眾矚目,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這些設計一般不是為日常生活而作,而是依附社會熱點,懸浮于倍受關注的社會事件之上,因此產生了諸多自發媒體效應和傳播效果。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盛大活動,而為之設計的火炬和自行車賽場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倫敦奧運會火炬呈三角錐形,由雙層鏤空、激光切割的鋁合金材料制成,表面飾以金色。火炬周身有8000個小孔,代表了參加奧運火炬接力的8000名火炬手。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德安·蘇迪克評價說:“沒有什么比為奧運會設計一款理想的作品更難的事情了。奧斯格比工作室在奧運火炬的創造上呈現出的輕盈、簡潔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這款火炬不僅抓住了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的精髓,同時還向我們展現了一款優秀的設計作品如何以現代的方式將傳統理念演繹得淋漓盡致。”

由霍普金斯建筑(Hopkins Architects)團隊設計的奧運會自行車場館同樣引起了大家關注。自行車館選用了雙拋物線形鋼結構和玻璃材質的落地周圈,上部采用了小尺寸的紅雪松木材。整個場館造型別具一格,線條非常優雅。
設計的體驗效應
設計不是藝術,因為它要考慮解決問題、用戶體驗,以及消費者感受等實際因素。一件無法給用戶帶來良好體驗的設計算不上好設計,但是如果一件設計作品能讓用戶贊嘆不已,或者驚奇于設計師的想象力,那么這件設計作品應該是非同凡響的,甚至可以改變人們看待事情的態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大家的印象中,吸塵器一般沉重而丑陋,拖著長長的電線,使用時需要推著它不停走動。但是Black and Decker設計的Orb吸塵器卻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它小巧輕靈,可以迅速清理廚房、辦公桌等區域,甚至還可以清理非常狹小的空間。它獨特而可愛的造型設計,無論擺放在哪里,看上去都像一件家居裝飾品。
微軟的體感周邊外設Microsoft Kinect and Kinect SDK贏得了數碼類年度設計獎。Kinect針對XBOX 360而研發,是一款3D體感攝影機,同時融入了即時動態捕捉、影像辨識、麥克風輸入、語音辨識和社群互動等功能。玩家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在游戲中開車、與其他玩家交流、通過互聯網分享圖片和信息等,由此給用戶帶來全息、立體的高科技的體驗。

藝術與設計的結合
設計是一種兼容并蓄的多元學科,它本身可以借鑒藝術、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內容,也可以和藝術、音樂、氣味、建筑,乃至城市地理相結合,由此帶給消費者更難忘的體驗,或者傳遞更有趣味的信息。
廣告創意熱店Mother倫敦為貝克啤酒打造了“綠色盒子計劃(The Green Box Project)”。具體而言,該計劃在不同城市設置了綠色盒子,只要消費者用智能手機下載APP,就能看到盒子里的內容。而盒子里的內容是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跨界創作的,可以是藝術、時尚、音樂或者綜合形式。
設計師芭桑·勞拉·伍德(bethan laura wood)為 Nilufar 畫廊設計了圖騰燈具,她用現代美學重新詮釋了十八世紀的“裝飾藝術風格”。在這一系列透明玻璃燈具上,各種構件疊加在一起,形似古巴比倫金字塔,凸顯了玻璃材質透明晶瑩的特質,點亮后則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這件作品不僅是工業設計,同時也是杰出的藝術作品。
“音樂城市(Musicity)計劃”是一個與城市相關的音樂平臺,它同樣讓設計和藝術結合到了一起。通過音樂、建筑,以及個人經驗的融合,聲音藝術家創作出音樂并以此描述城市的某個方面。然后人們通過移動應用程序去訪問這些城市,聆聽并下載獨家的曲目。
功用之上的美學價值
設計是多維度的,首先它要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生活問題;其次的更高要求是情感體驗和美學價值。杰出的設計作品總是有著飽含意味的形式感,能激發人的情愫,同時為人帶來審美愉悅。
波音公司研制的787飛機,不僅帶給乘客舒適的飛行體驗,而且還具有令人難忘的審美感受。787飛機的機翼采用了創新的流線型,截面為雙圓弧形,頗具美感就仿佛一件空中藝術品。
而諾基亞憑借Nokia Pure字體榮獲了圖形類設計獎。這種字體給手機用戶以簡約、自然和純粹的閱讀美感。正如諾基亞品牌營銷總監Aapo Bovellan所說,“Nokia Pure字體在兼具高度實用性的同時,還能提供一種自然、飄逸和流暢的形式美。”
從2012年倫敦設計博物館年度設計獎的提名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時候一件設計作品打動人們的并非只是形式和功能,還有超脫于設計之外的洞察、創新以及情感。這些設計作品的問世,不僅革新了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啟發了人們看事物的方式,為這個世界平添了許多創意、趣味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