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機械工業學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機械廠技工學校。建校之初,學校就確立了以培養機械類技能人才為重點的辦學目標,辦學幾十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支持下,學校秉承“厚德博技,勤業進取”的校訓精神,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現了規模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同步和諧發展,大大提升了學校辦學質量,使學校發展進入最佳時期。
一、轉變辦學理念,探索全新的辦學模式
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永恒課題,也是辦學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為此,學校始終堅持技工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方針,適時轉變辦學觀念,及時調整辦學發展思路。
1.樹立開放式辦學的理念
技工教育是就業教育,其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等層面都具有較大的開放性。這一特點客觀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須面向企業和社會,對企業和社會開放,只有實施開放辦學,才能實現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需求的有效對接,促進技工教育的快速發展。為此,我校從20世紀90年代起,積極順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積極轉變辦學理念,樹立開放式辦學理念,實現了由封閉辦學向面向企業社會辦學的轉變,為深化辦學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礎。
2.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觀念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內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開展滿足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教育培訓活動。由于勞動力市場需求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等而變化的,因此職業教育與培訓必須對此做出正確判斷和反應,用短期、中期和長期以及動態教育與培訓,分別滿足勞動力市場不同時期的人才需求。簡而言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就是以企業用工需求為風向標,使技工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層面與企業零距離接觸,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滿足企業需要,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技能人才,確保技工教育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基于這種考慮,筆者學校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寫進了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之中,并在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深入地貫徹了這一理念,實現了以計劃為需求向以市場為需求的轉變,為校企合作奠定了認識基礎。
3.樹立“能力本位”的理念
“能力本位”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核心觀念之一,只有堅持以能力培養為宗旨的辦學理念,在教學中實踐這一理念,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與之合作。為此,我們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力主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在教學模式改革中全面推進一體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方法改革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在思想和實踐中貫徹“能力本位”的理念,完成了由傳統能力觀向現代能力觀的轉變,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核心理念。
三大理念的樹立,不僅形成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促進了辦學模式的轉變,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在辦學模式層面,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多年來我校堅持走校企合作的辦學道路,及時根據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樣化、靈活化的合作培養模式,形成了一校對多企的合作局面,建成了包括吉林省公路機械有限公司、中石油吉林化建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船舶工程公司、富士康(煙臺)集團等30多家企業的校企合作網絡,合作涉及機械、電子等多個行業,在為學校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校企合作模式。二是在人才培養模式層面全面推進一體化教學。為配合辦學模式改革,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指導下,全面推進一體化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層面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場地、教學內容、教師、作品與產品、校園文化的一體化,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一訂單,兩結合”模式,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筆者學校注重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結合專業特點和企業的需要,采用“一訂單,兩結合”的校企合作形式,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一訂單”
“一訂單”是指“校企合作,訂單培養”。采用該模式重點解決學生就業崗位不足和學校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有效對接的問題。辦學至今,學校先后與吉林昊宇石化有限公司、吉林省公路機械有限公司、煙臺富士康集團等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做法是:一是學校負責招生和教學,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訓。企業負責實踐教學和安置就業,與學校共同制定、實施教學計劃,同時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負責授課,并擔任學生頂崗實習指導教師。二是根據企業用工需求,確立培養目標、調整課程體系。筆者學校根據畢業生在企業工作狀況的信息反饋以及企業對技能人操作能力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學校適時調整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把社會、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終身發展作為學校課程調整的風向標,確保了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企業用工標準的無縫鏈接。
實踐證明,通過校企聯手實施訂單式培養,共同實施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發展,同時為學生順利就業搭建了重要的平臺。例如,從1989年至今,學校就與吉林省公路機械有限公司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系,大量的畢業生被分配到該企業工作。本著“校企合作,互補雙贏”的原則,2004年學校與該企業正式簽訂“訂單”教育協議,即學校根據對方要求招收規定人數學生定向培養,具有定企業、定就業、定人數的特點,學生一入學就已明確就業的企業和崗位,屬于真正的緊密型合作。招在合作中,校企雙方成立了以企業專家和校內專職人員共同組成的合作組,共同確定該班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共同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培訓考核計劃,聘任企業專家任教,并把該企業左為實訓教學基地,進行全方位校企合作。教學中為突出適用性,在安排正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開設了電工工藝學、焊工工藝學、公路施工機械、公路養護機械等課程。同時考慮到該廠以生產瀝青(水泥)混凝土拌和設備為主,又突破以往專業界限,大量增加機電專業相關課程,如機床設備安裝與維修、機電控制系統等內容,完全為了適應該廠生產、加工需要,達到了訂單培養的實質要求。實習實訓教學的組織安排按照教學計劃及公司生產需要參與檢修、維護及生產加工等實際情況安排。學校每年定期要將該班學生學習、實踐等方面資料匯總向企業匯報,取得合作伙伴的理解和支持,并有計劃地召開學生、家長及任課教師座談會,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對企業的要求。校企雙方本著持續改進的原則,真正把訂單式人才培養目標落到實處。
2.“兩結合”
“兩結合”指的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校企共建,習訓結合”。一是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重點是著力解決學生就業及對學校實習實訓設備補充及學生的崗位實踐的問題。此合作定企業但不定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數,挑選合適者就業,但不包就業,屬于半緊密型合作。開展校企合作,選擇企業是關鍵,我們精心選擇現代化程度較高、規模大、市場信譽好、管理規范與所開專業相同的企業,引企入校,以建工廠化學校為目標,校企共建校內實訓生產車間。例如: 2009年,經過考察論證,學校與三星重工(榮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及專業需要制定教學計劃,同時為引進的企業提供場地,學校和廠方共同投入實習實訓教學所需的設備設施,工廠負責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所需部分原材料及主要專業課程的教材等。頂崗實習期間,學生則到三星公司,由工廠師傅手把手指導操作,實現了“學中做,做中學”,即工廠的師傅就是學校的學習指導教師,學生就是工廠的工人,參與產品的生產制作全過程。“教學鏈”與“產品鏈”對接,使企業和學校相融,企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同時滿足了學生的實踐教學需要,為學生與崗位對接奠定了基礎。二是“校企共建,習訓結合”。“校企合作,習訓結合”意義和作用在于拓寬校外實訓基地,實現與生產就業崗位的對接。為使學校培養目標滿足企業的需求,學生在完成全部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的同時,根據專業不同選擇專業對口、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作為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定崗實習。
三、校企合作的經驗和啟示
學校多年的校企合作實踐證明,轉變觀念調整辦學思路,采取靈活多樣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增強了學校辦學實力,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活力,它是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徑。實現了雙方互相支持、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及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首先,學校在合作過程中有效提高了辦學質量,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雙贏”。其次,校企合作符合企業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有利于企業實施人才戰略。能夠為企業提供所需的技能人才。第三,校企合作符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促進解決學生就業,也有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
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在實習中初步具備了頂崗生產的能力,學生在生產、服務第一線接受企業管理,在實際生產崗位上接受師傅手把手的教學,與企業員工同勞動、同生活,可以切身體驗嚴格的生產紀律、一絲不茍的技術要求,感受勞動的艱辛、協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使畢業與就業接軌。也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有極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吉林市機械交通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