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從學生的現實個性出發,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通過個性化和社會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其個性自主和諧的發展。“個性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為了在技工學校德育課中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個性教育強調人的價值、需要,強調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個性教育的內因,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是要使學生成為自主、自強、自覺的人。個性教育要求教師重視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實現其主體地位,培養具有自尊、自信、自強、自律、自立等自主性品質的個性。
個性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民主性。個性化教學的民主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一種師生合作、教學互動的和諧教學氛圍。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不僅是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更是個性化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致使學生形成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習性。這種教育教學模式導致的結果就是消解了學生的獨特性,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磨滅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變得盲目從眾,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要改變這樣的窘狀,就需要教師在德育課教學中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考慮學生的社會環境和自身感受,致力使學生成為具有主觀能動性不斷閃現思想火花的教育主體。這樣既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其獨立性、思考力和創造力,從而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水平,促成學生能力思維發展和人格個性發展。
二、改進教學方式,創設民主和諧的個性化課堂教學氛圍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創造要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民主的氛圍”。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是促進學生潛力、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客觀條件。
素質教育強調:個性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一種自由、民主、安全的課堂心理氣氛。要創設快樂和諧的課堂環境,在課堂上,教師就要用親切和藹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和學生拉近距離,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深愛激勵的環境中探求知識,塑造完美人格”。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為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經常運用“你真行”“很有進步”“我相信你”等鼓勵性語言,允許學生犯錯誤,鼓勵學生提意見,敢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觀點,用探究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等等。
三、提高教師素質,不斷鉆研個性化教學藝術
陶行知先生說:“人人是創造之才,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既然每個學生都是“待發掘的金子”,那教師的職責不再是“灌輸”,而是激發他們的潛能,讓每顆金子都閃光。這意味著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為此教師首先要把研究重點從教法轉到學法上去,從學習目標的設計、學習活動的組織、學習策略的選擇直至學習成果的評價,都要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技工學校的學生雖然文化課程度差些,但他們并不笨,有的甚至在小學、初中時還是年級前幾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這些學生最終因成績差而不得不選擇了技工學校,但這些學生又一個共性:腦筋靈活,思維敏捷。為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個體的實際,選取或重組教學內容,使之面向現實,面向生活,面向學生,促進學生個體全面成長。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其自學能力,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要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獲取知識,培養能力;要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給不同稟賦的學生搭建施展才華、挖掘潛能的舞臺,讓學生人人都擁有成功和自信。
此外,實施個性化教學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創新意識,“不唯上,不唯書”,有“實話實說”的勇氣,這是衡量我們知識水平、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的標尺,也是培育個性化教學的土壤。
四、尊重個性差異,更多關注“學困生”的成長
由于遺傳和后天環境的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并且促進其獨特的發展,不能也不應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并交給一模一樣的東西。”個性化教育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之得到全面發展,學有所成。絕不能對“學困生”歧視或放任自流,應給“學困生”更多的愛和尊重。為此,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那些角落的“學困生”。為了不讓發言成為少數“好學生”的特權和專利,教師要找一些簡單的問題來提問那些很少甚至從來沒被教師提問過的“學困生”。老師要用鼓勵的眼神期待他們大膽發言,如果他們還保持沉默,就給所提的問題以提示或暗示,使這些學生跟著提示把問題答完整。對他們的表現,教師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除了提問,教師還要經常走下講臺到最后幾排,親切地與“學困生”對話、交流,告訴他們如何學好德育課。通過這些瑣碎的舉動,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細微而真誠的愛,感受到教師同樣的尊重。
五、建立評價機制,體現注重個性發展的價值取向
每個學生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教師要變統一性、單一性的評價為多元的、綜合性的評價,真正做到包容差異,善待差異。
第一,評價主體由教師評價變為學生自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自主性的發展是以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為條件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認知、學習動機及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控。實踐證明,學生自評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感和責任感。
第二,評價內容由知識評價轉為知能并行。評價不僅要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習效果和學業動態發展情況,并對此作出具有激勵作用的評價,真正發揮評價的促進
功能。
個性化教學的評價功能還應從注重甄別轉向注重發展,通過評價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動力。為此,評價方法應該: 一是終結性評價讓位于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成長曲線。二是課堂上變及時評價為延時評價。因為教師對每個同學的意見、主張和設想的及時評價會左右和控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其個性思維的發展。三是要注重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不僅要重視問題的結論,更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由重答案的一致性變為重視結論的創造性。四是堅持激勵性原則,慎用判斷性結論,盡量用鼓勵性語言,不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激發學生個性發展的心理機制。
個性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教育工程,需要育人者根據學生特點、教學實際去發掘真正適合其教學階段的個性化教育方法和實施途徑。
(作者單位:漯河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