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理應具備一定的禮儀素養,但是現實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等方式,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禮儀素養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列舉了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缺失的種種現象,分析了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素養的各種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促進高職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完善高職學生人格。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缺失原因對策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社會和諧、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因素。“禮”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被稱為“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禮儀是立身之本,展現著基本的人文素養,它不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反映,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更折射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道德力量。
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目前的禮儀素養狀況普遍令人堪憂,因此,重視禮儀教育,完善大學生人格對高職院校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學生禮儀修養現狀不樂觀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和健全的過程中,高校大學生群體道德失范現象已經客觀存在,高職院校學生禮儀修養觀念淡薄,具體表現為社會責任缺失,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缺乏誠信,不能以友善和關愛的態度對待他人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禮儀教育的缺失。
通過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調查,筆者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對于禮儀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缺乏足夠的認知,被調查的高職院校學生中除了文秘專業和旅游專業上過禮儀課之外,其他專業并沒有開設禮儀課。因此,學生對于禮儀規范知識的掌握幾乎是個空白,對于禮儀細節在現實生活中的得體運用更是相對茫然。
高職院校學生中行為舉止不符合禮儀規范的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道德人格發展不完善。有我行我素自命不凡的,有行為放縱唯我獨尊的;有粗俗不羈玩世不恭的;有毫無秩序、時間觀念的;有不遵守學校校規的,把遲到、早退、曠課當成家常便飯的;有上課發短信、玩游戲,睡覺的;有無視圖書館或自修室紀律,大聲吵鬧喧嘩的;有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的;有在人際交往中冷漠、自私、不尊重別人的;等等。一些基本的個人修養、社會交往和生活細節方面的禮儀,在當代高職學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高職院校學生禮儀修養缺失的原因
造成高職院校學生上述種種禮儀缺失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教育的背景,有學校禮儀教育的缺失,有社會大背景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職院校學生特殊的求學經歷形成了他們比較特殊的心理狀態,從而導致禮儀修養的缺失
高職院校學生雖然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中有的是技校、原職校生升入高職院校的,還有的則是高考中的失利者,這些高職院校學生在心理上跟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還是有區別的。因此,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壓抑、甚至自暴自棄、得過且過的心理,失去積極性和上進心,容易形成道德滑坡,禮儀修養欠缺。
2.高職院校學生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造成基本禮儀行為的缺失
從本質上來說,高職院校學生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偏重于職業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升,使高職院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容易趨于功利化、實用化,學生在重視個人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同時,容易忽視人文素養包括禮儀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3.高職院校學生家庭教育中對禮儀修養培養的忽視,導致他們禮儀行為的缺失
禮儀是發自內心的對人的尊重和友愛,是一個人文明和道德修養程度的標志。在學生生命成長和豐富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環節,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禮儀規范大多是從家庭教育中習得的。現在的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們在物質上盡自己的一切可能去滿足他們,卻常常忽視對人格的培養,忽視精神的需求,同時也不注意培養這些孩子們的禮儀意識。從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情況來看,被調查的75%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自農村。這些學生的父母,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也沒有注意到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忽視影響了這些學生精神的健康成長,無形中助長了這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思想,使得這些學生自律性差,不懂得團結友愛、相互尊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關愛他人,不懂得與人相處、互相謙讓,因此造成缺乏必備的基本禮儀涵養。
4.各類學校以及高職院校對禮儀教育沒有足夠重視的現狀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禮儀行為不盡如人意
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從小學至高中,各類學校比較偏重知識的傳授,缺少對學生禮儀規范的學習和重視,高職院校學生的禮儀教育在大學之前的各教育階段已有所缺失。再者,青春期的孩子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困惑,理智和情感的不成熟,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激烈振蕩的內心世界,容易使他們在禮儀規范細節中出現各種問題。
進入高職院校是學生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因為沒有相對繁重的學業任務,沒有相對嚴厲的管束,學生因為缺乏自律性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人生目標變得逐漸模糊,甚至消失。他們身上多年積累的種種陋習開始顯現,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舉止情況在課堂和校園等公共場所無意識地表現出來,與人相處過程中缺少最起碼的尊重意識,甚至出現打架斗毆等行為。但是,高職院校偏重技能,忽視人文素養的提升,禮儀教育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性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三、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禮儀修養的途徑
加強高職院校禮儀教育不僅關系到高職學生的個人形象,也影響到其所在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提升高職學生禮儀素養迫在眉睫,主要途徑有:
1.創設和諧的社會文明大環境,發揮社會的教育作用
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廣大的教育場所,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直接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成長。近年來各地所掀起的全民學禮儀活動,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社會文明禮儀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許多教育家都認為,發展社會教育有助于彌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良好的社會文明環境在高職學生禮儀教育的過程中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2.創設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發揮家庭教育在高職學生禮儀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會影響子女的行為態度。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著名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先生在寫給兒子傅聰的一封信中說到:“你所來往的圈子,特別是有教養的圈子,一舉一動須特別留意。客氣待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這種規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禮儀注重細節,細節培養人格,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影響,潤物細無聲,從而引導他們具備正確的道德認識,明是非、識善惡、辨美丑,產生強烈的道德情感,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才能把遵守禮儀變成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誠于中而形于外。”
3.重視和加強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完善高職學生人格
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養成守紀律、講禮貌、維護公共利益的良好習慣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內容。禮儀教育是一個引導高職學生自覺地把社會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道德實踐、內在素養的過程,是一個由知識積累而行為外化的過程。禮儀素養的高低直接折射出一個人的氣質風度、閱歷知識、道德情操、精神風貌。盡管高職院校學生禮儀修養現狀堪憂,但他們對于禮儀文化教育的需求卻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經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禮儀教育比較薄弱,甚至欠缺,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就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所有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全院只有旅游和文秘專業開設了相關的禮儀課程,這兩個專業的學生總數是400人左右,相對于整個學院8000多學生的總量來說,學院禮儀教育課程的設置嚴重缺失。接受調查的學生全都認為有必要在高職院校所有專業普及禮儀教育。高職院校學生在融入社會大環境的過程中,有很多東西是必須學習的,而禮儀教育是大學生快速和諧地融入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此,高職院校應將禮儀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將指導學生掌握禮儀修養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規范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幫助學生做到知禮、重禮、行禮,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人格,重視學生健康人格、良好道德、堅韌意志以及和諧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培養。
4.豐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和人格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規范自身行為,提升禮儀素養和人格魅力。如通過舉辦禮儀講座、主持人大賽、演講比賽、禮儀風采大賽等,引導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養成禮儀習慣,讓更多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處世,促進學生自覺遵守禮儀,自覺踐行禮儀,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禮儀行為缺失現象比較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單純的,它折射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等對禮儀教育的忽視。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禮儀修養教育,提升高職學生人格,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是傳承并弘揚中華美德的需要,它任務繁重,需要高校、社會、教師、學生等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任越.公民禮儀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6.
[2]黃菊良.大學生禮儀修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肖川.道德教育與主體性道德人格的生成[N].中國教育報,1999.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信息與管理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