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法律診所” 作為法律教育術語,是一個外來名詞,英文名為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法律診所”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處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詢,“診斷”他們的法律問題,開出“處方”,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親自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這一做法類似于醫學院的臨床實習,即從實踐和經驗中學習法律執業技能。
從2000年秋季開始,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我國首次在全國7所高等院校嘗試運用診所式法律教育方式開設“法律診所教育”選修課程,到目前為止,在全國近400所高校的法學院(系)或專業中,已有33所開設了診所法律教育課程。
我國法律教育向來是把法律作為科學理論來講授的,不注重法律職業技能的訓練,造成法科學生應用能力差,往往畢業后要兩三年才能適應司法實踐工作。法學教育已受到了實踐界的批評,也引起法律教育學者關于我國法律教育方法改革的思考。近期,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各高校要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要把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組織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結合起來。學習現代法治國家的法學教育經驗,探索我國法學教育新方法,重視法律職業技能的訓練成為法學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改革我國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能力培養的不足?來自美國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診所式法律教育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診所式法律教育以其鮮明的實踐性特征,給我國的法學教育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本文旨在探討診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國高等法律職業教育中是否具有普適性的推廣運用問題。
二、研究方法
主要運用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價值分析等方法。筆者收集了已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課程院校的實證資料,并與其他法律課程進行分析比較;查閱了大量有關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專著和學術論文;結合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對診所式法律教育在造就既具備法律理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又具備法律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法律人才所具有的價值意蘊進行分析。
三、結果分析
1.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引入,及時填補了傳統課程設置的缺陷,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思維
長期以來,我國在培養法律學生的過程中,片面強調理論學習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認為只要掌握了理論,在實踐中稍加磨練,就可以應付自如。學生們只是強調了對知識的掌握,而沒有意識到法律職業者所應當具有的社會責任,缺乏對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的直觀理解,易于為社會風氣所影響和左右。法律為社會履行的職責,必然要求對培訓法律工作者的方式方法進行控制。教師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法律人才,就應當扭轉這一觀念,轉變重學理而輕實踐的思想,即全面考慮法律教育的功能構成,加強法律實踐教育的比重。全面的法律思維應當是兼具學理性思維和實踐性思維的能力,是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法律的實踐教育,特別是診所式的法律教育恰恰能夠彌補這一功能的不足。診所式法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性思維上與傳統的法律教育模式相比較,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真實的背景。傳統的思維培養是建立在已知和虛擬的基礎上,即便是模擬法庭或案例分析這些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使用虛擬的或是已經發生過的案件作為分析材料。這種模式有以下不足之處:其一,學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因為是已知的或是虛擬的案件,事實與證據都可以在一定的限制范圍內自由確定,不像真實的案件中會遇到許多未知的情況,所以,它們無法真正地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難以引起學生興趣。由于缺乏實際的利害關系,無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案件,因而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其三,難以對案件做盡可能全面的注意,特別是某些程序上的問題。而診所式法律教育則是建立在真實的案件和真實的當事人基礎之上,學生通過辦理真實的案件,可以切身體會到案件的過程和全部細節,了解和掌握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個案和與當事人的關系的處理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
(2)具體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法學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學理性思維的培養,將正義和公平的理念深深植入學生的頭腦,意圖使學生在考慮任何問題時都不由自主地直接去探究公正合理與否,而忽視了其產生的原因和各方面的利益衡量,結果往往陷于抽象的價值判斷。例如在某些案例分析演練中,學生們在沒有全面的了解案情之前,由于只聽當事人一方的陳述,就已經先入為主地用情感替代了法律的思考,忽視了作為一個“準律師”應當具有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忽略了運用證據和事實來分析案件。這就暴露出了學生缺少對學理性思維之外的其他因素的
考慮。
而診所教育要求學生對每一個環節都要注意并認真思考,即便是對案件的處理并不會起重要作用的細節也應當注意;不能簡單地對事情作出判斷,而要結合具體的事實與證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要考慮法律與事實背后的聯系,甚至要去推測和判斷法官的想法,了解案件所具有的特定的社會背景。這就是實踐中具體的思維方式。
(3)實踐的角度。傳統的法律教育模式更加偏重于讓學生練習從全局來把握問題,重視掌握理論分析方法。通過參加診所的工作,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在理論與實踐上的脫節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處理具體的法律問題時,有時會因對法律法規的陌生而感到難以應付;但學生發現自己可以運用掌握的事實和理論去嘗試解決一些沒有既有規定可循的情況,從而作出處理。
(4)多元的效果。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較,診所式法律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更為豐富一些。在診所式法律教育課程中學生可以體驗多樣性的角色,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也獲得了多重的收獲。學生們通過辦理案件,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巧,更為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了社會,同時通過為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作為一個法律人所應當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職業責任,這些都是傳統的法律教育所難以達到的。診所式法律教育就是這樣通過解決具體問題,鍛煉實踐性思維的能力,學生們從法律診所的課程中可以學會運用實踐的理性來解決問題。診所式法律教育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育人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2.診所式法律教育造就了既具備法律理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又具備法律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法律人才,具有特有的價值
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是對法律教育目的的回應。所謂法律教育的目的,淺而言之,不外乎四端:其一,訓練立法及司法人才;其二,培養法律教師;其三,訓練守法的精神;其四,扶植法治。而欲達到法律教育的目的,診所式法律教育則給學生一種機會,以便實地觀察并練習法律的運用,最終造就既具備法律理論素養、社會責任感,同時又具備法律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法律人才。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事實上已經給我們指明了它特有的價值。
(1)診所式法律教育實現了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的有機結合。傳統法學教育的困境之一是以教為本,教師教學難以克服單向性和封閉性。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一反傳統的 “填鴨式”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一種自我指向的學習中。診所式法律教育有效地實現了身份和場景的轉換,教師和學生并非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他是以一名“準律師”的身份去思考和學習并擔負責任。教師處于輔助地位,僅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反饋評價。
(2)診所式法律教育實現法律教育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法律乃一門藝術,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對它的認知。診所式法律教育建立了法律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聯系的紐帶。它通過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不僅能夠切身感受到司法系統實務的各個環節和程序,而且事實上也拓展了學生認識社會的視角。在此過程中,學生得以接觸社會生活的復雜層面,了解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從而有助于更好地激發學習和服務社會的熱情。
(3)診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學生道德的升華。診所式法律教育作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法律教育模式,蘊含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通過法律援助活動,一方面有助于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當事人之間以及同學與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由于所經辦案件以對弱勢群體的援助居多,從而可引起他們對底層民眾的同情,養成服務大眾的精神。
(4)診所式法律教育培養了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因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總是處于是非黑白的鮮明對照狀態,還有灰色地帶,所以教師既要教會學生正直、誠實、善良的為人之道,教會他們公開、公正、公平的法律人信仰,又要教會他們應對各種事情、各色人物的本領。診所式法律教育要求學生“像律師一樣去思考”,而不是從法官角度對事物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斷。學生們要注意并認真思考每一個辦案細節,即便是對案件的處理并不會起重要作用的環節也應引起注意。不要簡單地對事情作出判斷,要結合具體的事實和證據進行分析。要考慮法律與事實背后的聯系,甚至要去推測和判斷法官和對手的想法,了解案件所具有的特定的社會背景,從委托人的角度出發,尋找有利于委托人的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高職院校具備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的主客觀條件
(1)對政府而言,建立法律診所,積極開展法律援助,能夠緩解政府法律援助供不應求所帶來的壓力,起到為百姓解難、為政府分憂的作用。實踐育人基地是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各高職院校法律專業基本都依托現有資源,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實踐育人經費投入,建設了一批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法律專業實訓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努力將教學與科研、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強化現場教學環節。目前,我國的法律援助資源還比較貧乏,法律診所中的教師和學生,是一支高素質的法律援助隊伍。雖然學生還不能代替律師,但他們仍可為委托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務。社會有許多弱勢群體需要得到法律服務,卻支付不起律師費、訴訟費。高職政法類專業可以為法律援助事業和基層法律服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法律人才,培養了后備隊伍,解決了法律援助事業和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匱乏的隱憂。
(2)對高職法學教育改革而言,診所教育在實務方面為高職政法類專業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診所式法律教育把加強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推行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為法學教育模式從傳統的理論型向實踐型轉變開辟了新的道路。
(3)學生對診所教育有極高的熱情,他們對診所式教育有濃厚興趣。因為診所使他們有機會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當事人,熟悉法律在實踐中是如何被應用的。
(4)高職院校法學教師負有實踐育人的重要責任。各高校陸續制定完善了教師實踐育人的規定和政策,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實踐育人水平。有些院校還主動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鼓勵教師增加實踐經歷,積極選派相關專業教師到政法部門和律師所進行掛職鍛煉。高職院校法學教師大多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并且在律師所任兼職律師或被企業聘請為法律顧問,他們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法律實務提供了師資保障。
(5)診所法律課程已取得的成績,為高職院校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典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引入無疑彌補了我國多年來輕視法律實踐教育的缺陷,也為我國法律實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參考模式。自2000年9月至今,部分院校開設了診所法律課程,積極進行診所式法律教育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績。他們的初步成功,為高職院校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6)高職院校法律專業在加大教學改革力度,突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特色過程中,與政法機關和律師所合作,建立了大批優質法律專業實習實訓基地,聘請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為診所指導教師提供了多渠道的來源。
四、結論與建議
一是高職院校法律專業不僅需要診所式法律教育,而且應該大力推行這種法學專業教育模式。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實務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法律職業道德,又會產生社會效益,幫助弱勢群體。
二是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需要學校管理層給予經費支持。法律診所的籌辦經費、辦公場所、學生辦案的必要費用、指導教師的合理報酬問題等都需要資金保障。經費是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非常關鍵的問題之一,這筆錢是法學教育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法律教育的應有成本。
三是適當增加法律診所課程的學分,改變學分分配的比例。目前,一般將診所課程學分設置在2~4分,與一般的課堂教學科目差異不大。但是,由于診所課程的特殊性,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外,處理具體案件事務和參與實踐活動所用的時間遠遠超過設定的這些學時,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常常是其他相同學分課程的幾倍。這就使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負擔很大,有失公平,也不利于診所教育的長期發展。
(作者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