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加強和創新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手段是對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措施。
一、加強和創新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實施和推進以德育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務。
1.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現狀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重大轉變之后,一些不利于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因素也日趨凸顯。主要表現為:
一是高職院校在校生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其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設施等硬件的增長速度。其中包含德育教育工作者數量的匱乏。
二是有的院校存在重就業、輕德育的現象。在辦學過程中,片面地理解“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內涵,忽視基于崗位成才的德育教育,導致了過分追求初次就業率而出現部分畢業生頻繁跳槽、拈輕怕重、不能夠給自己準確定位以致影響個人長遠發展等現象,背離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初衷。
三是針對大學生集體主義、團隊意識的教育不夠。當代的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占有很高的比例,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生活條件大多比較優越,個性強是他們的普遍特點,因此,在校與同學的相處和合作中,經常出現難以“兼容”和PK現象不斷的情況。幾年前,山東某高校兩位曾是高中同學的大學生,僅僅因為幾句話沒有談得來,就鬧出人命一事,暴露了我們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被動。
四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夠及時、全面和普遍。大學生在校期間,有幾個比較關鍵的時段,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入學后的心理調適,包括對新環境、現實接受、肯定自我、積極向上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和干預;在求學過程中可能要面對的交友、戀愛等方面的困惑;實習過程中接觸到社會上的不公平不公正等陰暗的方面都需要及時去了解、發現、關注和引導;針對就業心理焦慮等現象的心理疏導;尤其是對身體殘疾、家庭特困、單親等學生群體,要特別關心,因為相對于正常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更為脆弱和敏感,稍有不慎,往往引發出大的事故。
2.時代的發展給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主要表現在:
一是經濟全球化提出的新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鼓吹經濟全球化就是西方化,借此機會,加大對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侵略,模糊和淡化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愛國意識。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用戰略眼光看待國內外形勢。
二是現代科學技術提出的新挑戰。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人類社會經濟和物質的大發展,同時引發了新的道德倫理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一些青年缺乏責任意識、素質低下、道德墮落、追求物質享受等現象給我們的德育教育敲響了警鐘。
三是市場經濟提出的新挑戰。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深化,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樣化,甚至一定程度上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不可避免地給當代青年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他們走出校門后馬上面臨的這些社會問題,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們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
四是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戰。網絡的管理與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運用不相適應,尤其是網絡里的不健康東西直接毒害著學生,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負面影響。
3.高校德育工作存在滯后性、片面性和陳舊性等問題
高校有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德育教育理念陳舊,教育形式單調空洞乏味,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中活的東西不夠,掌握的信息和決策前瞻性不夠,有時僅僅針對已經出現了的問題進行研究,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近些年出現的劉海洋硫酸潑熊、藥家鑫故意殺人等事件,都是發人深
省的。
二、做好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對策
1.創新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中央16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創新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權力去推進,更多的是靠說服力、感染力和工作者的人格魅力。針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深化、招生規模擴大和辦學形式多元化以及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實行、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等新情況,我們應該加強對新形勢下大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要根據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注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科學設立心理咨詢室,對他們在不同的學習、生產實習環境和時段內進行有針對性的動態心理測試,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重點幫助,建立重點學生心理檔案,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做到前瞻性地至少是適時地予以疏導,防患于未然。還應特別重視做好經濟、學業、心理“三困難”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調查發現,貧困學生在心理自卑、自我封閉甚至出現極端行為如盜竊、惡意透支款項等方面的比例比較高。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和支持、在學習上給予關心、從心理上積極引導,同時應注意加強對他們的自強自立教育。
2.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
對高職院校而言,全面系統地建立一支校內校外相結合的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是十分重要的。高職院校的教職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李政道先生在2002年撰寫出版的《物理的挑戰》一書中說:“培養創新的科學人才,必須要有好的導師和密切的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這是省不了的,不能用網絡、程序代替的”。高職院校也一樣,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德育工作者本身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才能為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創造良好的硬件和軟件。對于學生個體來說,點對點的工作必須要有人去做,這是尊重個性、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在這里應該強調的是,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挖掘牛津大學導師制的內涵和基本精神。同時要全面考慮學生在校外企業實習、工學結合期間的德育教育。
3.加強和創新德育工作載體和校園育人環境建設
校園文化環境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幽雅的校園環境是一種有形的物質力量,兩者都可以在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中把高尚的、美好的東西潛移默化到學生頭腦中去,從而不斷地內化到潛意識中去,在以后的行為中緩緩地釋放。要加強校內人文景觀建設,挖掘環境育人資源,美化育人環境,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學校的文化品位。
要積極引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實踐中豐富和提高專業知識,在有益的社會實踐中去親身感悟中國的國情,在與一些感動的人和事直接接觸的過程中去學習,讓學生自覺地去理解人、感恩人、幫助人,感受道德品質高尚所帶來的快樂,感受成功帶來的欣喜,感受成長的愉悅。只有當學生自己主動開始構建高尚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大廈的時候,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才可以說開始接近成功了。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