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技工學校教材《數學》提出了技工學校數學教學的目標:滿足未來對中級工最基本的數學要求,為學生就業和進一步學習提供最基本的數學準備。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學習也必將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應用。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工作者傳給學生最好的法寶。
目前,技工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適應應試教育的要求,而選擇走了技工教育之路,這也恰恰為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供了條件。技工學校文化課的學習不要求學生對每個知識都要掌握并能熟練應用,只要做到“能用,夠用,會用”就可以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會用”,它反映了一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一般是一次完成兩節課近90分鐘學習任務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如果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的活動過程就會顯得更加主動,更加有意義。因此,數學教學工作者可以運用情景創設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與知識相關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創設可以是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場景,這樣能夠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講解函數的應用時,創設引入案例:我市手機收費標準動感地帶月租費25元,本地主叫通話費0.2元/分;神州行免月租,本地的主叫通話費0.3元/分,預計一個月使用本地通話費是多少元,應該選擇哪種通信方式比較合算?這個問題與每個學生都有關聯,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紛紛議論,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
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活動有賴于教師的循循善誘和精心點撥。因此,課堂情境的創設應以啟發學生思維為出發點。這樣通過學生自主探索,親身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反思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成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驗數學的過程。
二、創設人文情景
學生喜歡聽故事,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景中產生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時,引入案例:古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宰相西薩。這位宰相跪在國王面前說:“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內,賞給我1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給2粒,第三格內給4粒,照這樣下去,每一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國際象棋共64個格)。”國王慷慨地答應了宰相的要求,他下令將一袋麥子拿給宰相。通過計算,假定千粒麥子的質量為40克,棋盤上要放的麥粒的總重量超過了7000億噸,全世界兩千年也難以生產這么多麥子!所以說國王是無法實現他的諾言的。這說明幾何倍增是變化很快的。
生動的故事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問題,產生求知沖動,因此情景的創設不能離開學生的學習內容。“情景”不能為故事而故事,要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過程,為新知識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學習故事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這樣的情景創設對學生也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三、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景
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設計一個或一組問題,把數學教學過程組織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例如,在學習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時,三個同學分成一組,每組同學帶一條長度一定的沒有伸縮性的細繩,然后由兩位同學把兩端固定,一位同學用筆尖把細繩拉緊并順勢在圖紙上移動一周,觀察得到的圖形。兩位同學不斷改變固定點,重復上面操作,再觀察得到的圖形。思考:當兩個固定點的距離和繩長相同時,用筆尖順細繩移動,觀察得到的圖形;當兩個固定點的距離比繩長大時,能不能畫出圖形?讓學生總結橢圓的畫法,然后給出橢圓的定義。對橢圓的標準方程推導過程,老師建立直角坐標系,方程的化簡過程可以由學生來計算,體會a、b、c的幾何意義,這也對后面雙曲線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如果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聯系,學生的活動過程就會顯得更加主動,更加有意義,他們的投入程度也就會更加強烈。創設一個和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會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去觀察、操作、交流、猜想、思考,使他們逐步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感受到數學的力量,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