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有口頭語言、體態語言和書面語言之分,它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體態語言是教學活動中無聲的語言。在教學語言中,教師的思想、情緒、情感、心理活動都是以自身表情和體態來表現的。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體態語言的運用,有利于表達思想感情和教學內容。體態是指人的身體姿態。姿態越自然,身體各部位表現出來的動作就越親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實,在課堂上,教學效果也就越好。作為教師只有表現出不做作、不矯揉和不失態,才能使體態語言得到應有的發揮。當口頭語言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時,教師若能將體態語言運用得當,將會對教學活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體態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這樣,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互相結合互相彌補,調動教學信息的組織和傳達,促進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進行心理活動,有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在教學中的體態語言
1.表情
表情是精神的內在體現,是教態積極的一面。精神愉快,如春風拂面,帶給學生的是親切、融洽的學習氛圍。因為良好的表情始終是用微笑來體現的。但課堂上有時會出現學生聽課不安心、思想不集中等情況,教師可作出凝視皺眉、放下面孔稍停片刻或抿動嘴唇想說而未說等來提示學生注意;對不守紀律的學生,必要時用冷靜的默不作聲的方法來制止。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也有益于養成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2.服飾
教師的服飾得體、簡潔大方,既能體現教師的精神面貌和內在素質,又能積極地發揮課堂教學效應。在課堂上,若教師不修邊幅,著裝不倫不類,是很難為學生接受的。因此教師要注重樸素的服飾和文雅的儀表。
3.眼神和手勢
眼神是心理和思維的反映。教師走進課堂第一次與學生交流的就是用目光,無聲無形之中,透給學生一種情感,使學生進入聽課狀態。如果在聽課過程中有學生講話,教師目光一掃或注視一下學生,即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良好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以自身的敏感從教師的眼神里體察和領悟到嚴肅、信任、激勵的力量,以此端正自己的行為。手勢所反映的是動作語言,但又區別于啞語,它是緊隨著口語和眼神,作出暗示和強化教學效果的一種方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擺手否定,還能表示一定的節奏和力度。在課堂上手勢動作的發揮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和空白,從而為教學增添藝術魅力。
二、體態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
1.體態語言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對學習內容不加任何修飾,那學起來就比較枯燥了。特別是對于喜歡多變的學生,他們是最不能拘泥于單一的一類群體。如果一味地讓他們看、聽、讀,時間久了,學生自然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產生動一動的欲望。在教學中,我們既要保證高效率的教學任務,又要使學生參與生活化的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中遇到一些比較適合用肢體語言來表達的,教師配上一些比較夸張的動作,讓學生跟你一起動起來,這樣的教學形式可能更加的直觀和生動,教學效果也會更加好一些。
2.體態語言有增強直觀教育的功能
體態語是直接訴諸于人的視覺器官,具有極強的直觀功能,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到新課程的學生來說,可以說是剛處在入門的初級階段,對于一些知識和現象,直接用語言來講解,不但不能及時理解,反而會使他們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財務課教學中,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門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無味的學科。面對大篇的財務規則和一系列的數字與公式,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不太感興趣。那么,在講解中教師適當地加入肢體語言可能會比較好地帶動學生。比如教師用手勢、眼神等貫穿在語言中,會讓學生對我們講的內容印象更深刻。
3.體態語言對學生有暗示的功能
人類有接受暗示的心理機能,課堂上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和動作就能使某個學生或整個班集體產生一種心理效應。體態語言能為教師在課堂上提供強而有力的暗示作用。首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當學生回答不上問題時,教師親切的目光、和藹的微笑,可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勇氣,當學生想舉手而又不敢時,教師用信賴的目光、鼓勵的神態讓他起來回答提問,他會從內心感激你,信任你,學生就會從愛老師,進而到愛學老師教的課,并且會更欣然地接受老師的要求和教育。其次,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起到維持課堂紀律的作用,例如,上課時教師經常和學生做一些小游戲,這樣學生會十分活躍。有時課堂紀律免不了有些亂,這時,筆者通常是用手放到嘴上,這時學生就明白要安靜,這樣可以拉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不至于覺得教師高不可攀。
總之,體態語言的合理運用,能幫助教師組織好課堂教學,使教師在課堂上更加充分地發揮教學能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樂于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習的知識。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